李晔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展开>>
李晔

李晔

中文名:李晔
出生地区: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867年
详细介绍: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初名李杰、李敏,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查看李晔详细资料

李晔为政举措

厉行节俭,重视教育、人才唐昭宗即位后认识到笼络人心、稳定政局是摆在其面前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宫廷铺张浪费的侈靡之风日盛,这不但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昭宗即位后,厉行节俭,他下诏削减了宫中的一些不必要开支。佞佛也是当时一大社会问题。中晚唐以来,佛教盛行,很多百姓为逃赋税而皈依佛门,使国家的赋税收入减少,大兴佛寺又造成了经济的浪费,抑佛在当时是必要的。为此,昭宗大力提倡道教,并重视学校教育,提高儒学的地位和作用,命宰相孔纬负责兴修学堂、修缮孔庙。昭宗还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梦寐英贤,物色岩野,思名实相符之士、艺文具美之人。”在朝中“尊礼大臣,详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称之。”通过这些举措,昭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朝臣的支持和信赖。调整中枢,扩充兵马随着根基的巩固,昭宗为提高皇权着手打击宦官,为此,对中枢体制进行了一番调整。中晚唐以来,在中枢体制中存在着四股力量,即宰相、翰林学士、枢密使和神策军中尉,皇帝通过重用其中的一个来掌握政权。四者当中最有实力的要数神策军中尉和宰相,前者控制御林军,维系着朝廷的安危,后者则是政府官员的首脑,掌管行政机关。相比之下,枢密使和翰林学士手中没有实权,只能在决策中起一定的作用。然而,各自的实力并不是决定他们在中枢地位的唯一因素,四者都有过权力独专的时候。而现在神策军中尉和枢密使都由宦官担任,昭宗要打击宦官,当然不会重用他们,这样只能在宰相和翰林学士二者之间选择了。昭宗景仰的是贞观之治,梦想恢复的是前代之烈,而翰林学士是在唐朝中后期才进入中枢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现在宰相的权力已微不足道,非但不能削弱,还需加以扶持,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把宰相当做重用和依托的对象。朝政都与宰相商议,对略有才能的朝臣必封宰相。杜让能对禧宗忠心耿耿,在逃山南时不避艰险相追随,得到昭宗的赞许,再度为相;人言张濬多方略,能画大计,昭宗也引以为相;其余如孔纬、刘崇望、韦昭度等人,皆是有名望或人言有才干者,足见昭宗求才若渴。他希望在宰相的帮助下,削弱宦官的权力。面对势力日强的地方藩镇, 昭宗愈加感到武装力量的重要, 因此, 急于招兵买马、扩充禁军。于是在京师大规模募兵, 竟得十万之众, 人数超过前代。削弱藩镇,打击宦官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昭宗便开始实施其削弱藩镇、打击宦官的计划。龙纪元年(889年),派宰相韦昭度赴 川主持讨伐陈敬瑄;大顺元年(890年), 任命宰相张濬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率禁军征伐李克用;大顺二年(891年),解除了左军中尉杨复恭的兵权,并将其驱逐出朝,打击了多年以来宦官骄横跋扈的状况;景福二年(893年),以嗣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征伐李茂贞。然而,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已成为大唐帝国难以医治的痼疾,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有奇迹发生。 伐西蜀,王建从中受益,结果造成了藩镇之间势力范围的重新分配;征河东,朝廷损兵折将,禁军逃亡殆尽,李克用 更加跋扈;讨凤翔,官军惨败,李茂贞兵逼长安,贤相杜让能无辜被害;权阉杨复恭虽被排挤出朝,但昭宗并未能改变宦官掌管军队的事实。这一连串的失利,使朝廷的威信不断下降,强藩大镇相继产生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念头, 昭宗成为藩镇之间抢夺的对象。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