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王衡

王衡

中文名:王衡
出生地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
出生日期: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1562年10月6日)
详细介绍:王衡(1562年10月6日—1609年3月4日),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卒于万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查看王衡详细资料

王衡人物成就

一、在戏剧中对科举的批判。而王衡的《郁轮袍》全剧专注描绘官场百般丑态和各种奇怪现象,官场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成为王衡笔下批判的对象。既是在写王维的心迹,也是王衡的真实感受,表明了自己势要与科举官场决裂的态度,从而彻底批判否定科举考试。二、对人性的两面性的描写,避免元代剧的人物刻画的单一。在王衡戏曲中的官场描写与元代杂剧中的也有不同之处,元代戏曲中稗与恶、忠与奸的界限十分明晰,好官就是好官,贪官就是贪官,剧作家对二者的态度是爱憎分明。而王衡出身于内阁首辅之家,深谙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对官场以及与官场结合在一起的众生相,杂剧的批判反思力度更加深刻。如《真傀儡》中的杜衍辞官后,穿着道袍骑着毛驴,粗茶淡饭,每日混迹市井,过着通世逃名悠然自在的生活,王衡并没有给他顶上过多贤良的光环,而极力把他描绘得和普通百姓一般。而对愚盆可笑、附庸风雅的赵大爷、商员外他们,作者也没有把他们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实可信,符合生活。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戏剧是王衡介入戏曲活动的第一步,是他在历经世间沧桑之后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冷峻思考,他的杂剧虽然数里不多,但却深深烙上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印记,真切感受到了王衡的内心世界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明中后期杂剧做出贡献。四、王衡的戏剧受自身文人的影响,有时用典过多,冲淡了戏剧的故事性。典故过多,曲文艰涩是王衡杂剧的瑕疵之处,这使得他的作品有时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在《郁轮袍》的第七折中,王维在看进官场的黑暗腐朽之后毅然辞官而去,与好友裴迪在辋川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故事讲到这里结束,整个剧本已经完整,但是作者又搬出来个文殊菩萨出来点化王维,借佛家的口吻劝世作为结局不免让人觉得多余。一、笔调朴素,清淡之风。王衡笔下的田园诗中,诗人把田园生活的自然平淡、村人的真挚淳朴,作为腐朽官场和黑暗现实的反面来加以歌颂,这些田园诗表现了农村牧歌式的美好和田园的勃勃生机,给人一种清淡自然之感。如《田园》有“枯桑又生耳,宿莽在抽心……雨过烧痕青,日日挑生菜。日向病边余,闲从愁里学,弄水怕惊鱼,刈草时逢乐。”;又如《初秋月夜外散步》有“我田占城稻,七月先登场。桥西历历黄,半倾收夕阳。”二、情景交融,幽静与雄浑之气。王衡在他的山水诗歌中,创造了多种意象,除了“淡”,就要数在诗人笔下“雄”和“幽”的意象了,这两种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及“清淡”这样的主流愈象,但其艺术造诣却有独到之处,“雄”与“幽”是对王衡诗歌主流意象之外的一个孟要补充,是使其诗歌艺术风格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原因。如《太湖》中有“萧然吾意在沧浪,乱水如天不可量。千片晓滩千片月,芦花白似夜来霜。”又如《登泰山日观观日》“扪星夜半历虚台,海畔青阳左个开。阳谷先含诸界动,涛光忽拥众山来。封中云气成宫阙,栏外扶桑落酒杯。晴色渐分轻谒后,岛烟点点辨蓬莱。”三、逞性任气,慷慨悲凉王衡的诗歌还有沉雄悲壮的一面,虽然此类诗歌数量不多,但别具特色,感慨万千。王衡才兼文武,胸怀大略,为人也重义倜傥,然而历经几十年的科考风雨使他心力憔悴,故发而为诗,其诗内容雄厚深沉,格调悲壮。这种风格的作品一般体现在王衡科举官场诗中,一般为他人生后半期所作,是诗人历经沧桑之后对人生的一种体验,透露着一种悲凉慷慨之气。如《渡黄河》“客思如流急,河声带雨浑。滔滔今古恨,淡淡夕阳痕。壮甚吕梁水,高于云梦村。孤舟去飘忽,倚棹寂无言。”又如《登大观楼》“愁看夕鸟投遥岸,曾此伐船拥上游。无限壮心销欲尽,一年头白两瓜州。”王衡书法王衡善书法,学颜真卿与苏轼,董其昌云:“辰玉虽不沾沾论书,乃眼白一世,鲜所许可,其天骨既尔秀绝,而盘旋唐、晋间,功力兼至,或以为学苏子瞻,子瞻实不能尽辰玉也。”明代娄坚在《学古绪言》中谓其“天授即优,功力日深,小自指顶而上,至径可二寸,皆极娟好,更饶风骨,又大而四五寸,或大至尺余,皆不烦绳削而趣溢出,更假之年,只可追蹑北宋名迹。”评价既实又高。王衡是被列入《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的明代书法家之一。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