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王衡

王衡

中文名:王衡
出生地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
出生日期: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1562年10月6日)
详细介绍:王衡(1562年10月6日—1609年3月4日),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卒于万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查看王衡详细资料

王衡人物生平

王衡像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王衡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王锡爵为万历年间的大学士、内阁首辅,其母为朱氏。王衡从小聪颖过人,又好学博记,尤好古文诗歌,且得名师教导,并从同乡同姓的大文豪王世贞处学习诗文,故《列朝诗集小传》就称他“学殖益富,能诗善书,散华落藻,名动海内”。万历五年(1577年),发生的张居正夺情事件,更是让少年王衡在当时名满天下。陈继儒在《太史辰玉集叙》中道:“初江陵夺情,文肃公争丧次,救吴、赵两太史,祸叵测。辰玉和《归去来辞》以招之。文肃公持以谓人曰:吾不归,将无为孺子所笑。辰玉方十四,名动京师已。”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王编修衡》也说王衡“年十四,作《和归去来辞》,以讽江陵,馆阁中争相传写”。王衡少年时娶父亲好友之女金氏。金氏贤淑有礼,未几早逝。王锡爵写道:“其幼女适余子衡,为元配。贤孝有女德,不幸夭。”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衡继娶的徐氏不幸又亡。万历十三年(1585年),王衡再娶华亭冯举人之女冯氏。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冯氏又卒。王衡与冯氏共同生活了九年,感情深厚,在其书中写道:“人非木石亦复谁能堪此。妻亡以来,仿徨不知所寄。欲以玄理遣之而不能,欲以书卷笔札遣而又不能……本具野人骨而强使戴儒冠,本自行脚僧而强使谐家室,以致惊饵含钩、爱河翻浪、穷而始悔、悔之而无可奈何不敢专恨命也。”南京博物院藏《太仓王氏像图册》题签王衡的显赫身世在科举中反而深受其累,正如他的好友陈继儒在《缑山先生集》序言中所云:“不幸生于相门,为门第所掩,又为数十年功名所缚。”万历六年(1578年),王衡十八岁就试宜兴失利。他在《李茂才文序》中云:余于失意时粗能排脱,然戊寅以来,文不免三迁。王衡自幼喜好诗文,但为了应对科举,他不得不开始专攻八股文。万历十三年(1585年),他年轻气盛,踌躇满志,24岁的他与同窗好友松江的陈继儒去南京应试,没想到落第,这对他打击甚大,但他自信自己乃怀才不遇,未遇上伯乐而已,他决定对“古今治体”、“经世要务”再作研习,以求再战。万历十六年(1588年)秋,王衡举顺天乡试第一,而王锡爵时为大学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正月,礼部客司郎中高桂以该科有作弊嫌疑上疏请求复试,嫌疑考生中本无王衡,但高桂在疏文最后补充道:“今辅臣王锡爵之子素号多才,岂其不能致身青云之上?而人疑信相半,亦乞并将榜首王衡与茅一桂等一同覆试,庶大臣之心迹亦明矣。”万历命众考官对试卷进行复校,众考官一致认为王衡才气逼人,名符其实。春闱前王衡参加复试,仍位列第一,获准参加会试。但随后刑部云南司主事饶伸又以乡试案为由上疏罢斥王锡爵和申时行。王锡爵与申时行只有上疏求去,万历帝震怒令镇抚司查办饶伸,罢职为民,高桂也降两级调边使用。王衡一面劝父亲上疏救言官,一面表示不应试以免争端再起。而王锡爵也发誓,只要自己在朝为官,儿子王衡就不再应试,免得瓜田李下之嫌。此后,王衡回太仓老家,“闭置一室”,“谢客读书”,他当时写诗自叹“生长宰官家,心情春后花”,那种矛盾,郁闷、无奈的心情可见一斑。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王衡母亲病危,望子成龙的王母强命王衡参加会试。会试头场过后,王衡无心继续考试急奔回家侍母。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此时离王锡爵请辞回太仓休养已十年了。为了证明自己并非背靠大树好乘凉,王衡第二次上京会试。会试名列第二名,继而又在殿试中以第二名得中榜眼。王衡以过硬的才学向天下人昭示了自己的清白,昭示了自己的真才实学。因当年王锡爵也是榜眼,故朝野以“父子榜眼”传为美谈。王衡登第后,有诗云:“彩云重拥玉阶前,朱茧双悬御墨鲜。偶尔功名三语合,如闻姓字六宫传。价从骏骨枯中贵,色借娥眉怨里妍。颠倒十年京国梦,一时回首杏花鞯。”此后,王衡被授翰林院编修。由于王衡自感“长于边务”之才无法贡献朝廷,对仕途颇感失望,就索性借奉使江南之机,辞官回故里。回太仓后的王衡过着平谈的读书著书生活,终其一生,再未出仕。王衡辞官回太仓后,居住于春水船。与当时的文坛名人时有往来,常有诗文唱和,并与戏曲家汤显祖、屠隆等人都有交往。万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609年3月4日),王衡头疾发作,比他父亲早一年去世,,使王锡爵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伤之余,他写下了《祭天男衡文》。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