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边缘

生死边缘

中文名:生死边缘
归属:电影
类型:动作片剧情,动作,科幻,
导演:
主演: 丹尼斯·奎德,
出品时间:1985
制片地区:美国
详细介绍:21世纪末期,地球上各个国家终于实现了和平,并开开始联手向遥远的外太空探索和开拓殖民地。但不幸的事那......>>>查看生死边缘详细资料

生死边缘创作手法

在创作手法上,该书最鲜明的特征无疑是象征和隐喻,这也是多恩自觉的追求,在他看来这是对上帝的模仿。在《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的第19章,多恩这样赞美上帝:你也是象征的上帝、隐喻的上帝;你的话语充满了形象和比喻,是四通八达的航线,是遍布大地的旅程,通向深远而珍贵的隐喻;你的话语充满张力,意蕴广大,宛如缀满比喻的帘幕;你的话语是夸张手法的天穹,充满了如此和谐的雄辩、如此幽远和含蓄的表达,它们是如此不容申辩的劝说、如此有说服力的诫命;它们甚至柔醇如乳汁,同时又强劲如肌腱;你的话语中应有尽有;如果说任何渎神的文字看起来像毒蛇的种子,那么你的话语就是飞翔的鸽子。这是对上帝之辞《圣经》的由衷赞美。作为象征和隐喻宝库的《圣经》正是多恩创作《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的原型文本。《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中的23篇祈祷文处处指涉圣经,多恩不停地援引圣经原文来阐明自己的信仰。圣经就是上帝的话语,传达的是上帝的旨意和启示,因此《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既是多恩的独白,也是与上帝的对白,是人与上帝的心灵交通,上帝一直存在于文本之中。象征和隐喻的创作手法不仅体现在《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的思想内容上,在形式结构上也有鲜明的体现。前者一目了然,多恩在19章的“自我勉励”部分也有清楚的示例;至于后者,多恩在第14章也做了说明。他将自己的这次生病过程比作上帝对自己历时七日的造访,第七日是安息日,因此多恩的这次病程及精神漫游实际历时六日,多恩指明在此“一日如一周”,这样就与多恩真正的大约六周的患病时间完全相符了。据约翰·彼得·库斯佳的研究,《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全书23章正是以这样的象征性结构进行编排:第1-3章(第1日)、第4-9章(第2日)、第10-15章(第3日)、第16-18章(第4日)、第19-21章(第5日)、第22-23章(第6日)。全书以病情的发展为依据划分成六个日子,加上安息日,正好七日,不难看出,这是对上帝七日创世的隐喻。每章分为三个部分,则象征着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上述分析与多恩在第14章“自我勉励”部分的说明细加比照,显得甚有说服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多恩的匠心独具。以多恩在第14章中对第4日的描写为例:“第四天是我就此消亡解体的一天和重生的一天。……是我禁食的日子,是我毁灭之盛宴的前夜”。多恩直言这是个死亡的日子,与第16-18章的“死亡”主题完全相符。这三章正是作品的高潮所在,只消浏览一下这三章的标题就可以心领神会:第16章“耳边传来教堂的钟声,那是我在他人葬礼上为自己悼亡”;第17章“钟声为别人温柔鸣响,他告诉我:你必死”;第18章“钟声响起,他告诉我,我已死”。《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是多恩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并马上出版的,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恩并非任凭思绪天马行空,《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也绝非多恩一挥而就之作,相反,多恩对它进行了精心的构思与编排,从而使《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愧为隐喻的文本、象征的文本。《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在很多方面都与多恩的“敬神十四行诗”(Holy Sonnets)非常相似,无论是悔罪与救赎的主题还是象征与隐喻的创作手法,二者之间根本的区别也许只是散文和诗的文体差异。可以说《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就像是“敬神十四行诗”的散文扩展版,只是前者的内容更系统些、性质更公众化些,后者是多恩完全写给自己的,私密性的东西保留得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