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风筝

(中法合拍1958年王家乙、罗吉·比果执导电影)

中文名:风筝
英文名:Cerf-volant du bout du monde、The Magic of the Kite
归属:电影
类型:儿童、奇幻
导演:罗吉·比果王家乙
主演: 谢添张春华谢添张春华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加朗斯影片公司
制片地区:中国,法国
上映时间:1958年12月17日(法)
片长时间:82分钟
详细介绍:《风筝》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影片公司联合拍摄的奇幻儿童片,由王家乙、罗吉·比果联合执导,由谢......>>>查看风筝详细资料

风筝幕后制作

创作缘起1955年,法中友协电影委员会的委员罗歇·比果写信给时任中国中央电影局长的王阑,提议与中国合拍一部儿童片,用一只风筝串连北京与巴黎的时空,联结中法两国儿童的友谊。在得到中方赞同后,比果一边创作剧本,一边寻找拍摄资金。剧本创作得到了旅居巴黎的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的帮助。片中的风筝起初设想是蝴蝶图案的。得知剧体的创意后,伊文思在1956年访问中国时特意寻觅到一只绘有孙悟空形象的风筝带回法国,送给比果作为参考。正是这只风筝给了比果灵感,把中国的孙悟空引入影片。拍摄过程1957年3月底,法国电影界代表团应邀访华,中法双方正式确定了《风筝》的拍摄事宜。7月底,影片在巴黎开拍,仅花了一个月就完成了占全片三分之一的法国外景。9月10日,影片在北京的北海开始拍摄中国部分。表演指导影片中的8个小演员多数没有拍戏经验,而且其中有3个法国孩子,拍摄时,中国小孩说中国话,法国孩子说法国话,互相不解其意,闹过不少笑话,不是在彼此对白中找不到应有的感情交流,就是一方已经说完而另一方仍傻愣愣地在等待。经过磨合,剧组摸索出了分而治之的对策,由中法导演各自负责调教本国小演员。在拍摄尼高尔与中国孩子林林拿着绒鸟相互逗笑的场面时,近景镜头要求演员表情充分而细致,但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五岁半,怎么也笑不自然。中、法两个导演便蹲在地上分别按各自国家的习惯给两个孩讲笑话逗乐,当孩子终于真心地笑出来时,守候在一边的摄影机就偷偷开始拍摄。

《风筝》职员

约纳·维达(场记)、马尔杰蒂(录音)、西维尔(录音)、陈燕嬉(录音)、克劳德·莫兴(美术设计)、俞翼如(美术设计)、比埃尔·普莱凡(艺术指导)、玛丽纳特·卡地克斯(剪辑)、段时俊(中国音乐配曲)(配乐)、路易·贝西尔(配乐)、雷纳·夏巴尔(副摄影)(摄影)、吴生汉(副摄影)(摄影)、比埃尔·罗姆(副摄影)(摄影)、皮利·维莱尔勃(摄影)、亨利·阿尔康(总摄影师)(摄影)、埃迪·朗兹(副导演(助理))、欧阳红樱副导演(助理))、依夫·拉勃朗希(制作人)、潘秋(制作人)、王家乙编剧)、罗吉·比果(编剧)、罗吉·比果(导演)、王家乙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