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平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赵治平

赵治平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中文名:赵治平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957年9月
毕业院校:常州教育学院美术系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胜似春光》《浑然之气》等
详细介绍:赵治平 1957年生于江苏常州。擅长花鸟画。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查看赵治平详细资料

赵治平艺术评价

赵治平花鸟画的探索之路

文/贾德江我与治平君神交多年,一直无缘晤面,但他的卓然独立于世风之外的花鸟作品我却读了不少。说句实话,在江苏画坛,他是我最为关切的画家。因为,在他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他的追求和创造,看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花鸟画在他那里焕发出一种全新的魅力。那种大胆探求的迹象,那种深刻思考的留痕,一一写在他的作品里。他是一个站在传统绘画的角度,甚至站在艺术领域整体的角度去思考超越传统、创立个性、引领时代的人。他将自己置身于中华文化的环境背景之中,在领悟和精熟中国花鸟画的笔墨技巧之后,他思考最多的是中国花鸟画的前途。不可否认,优秀的传统为今天的花鸟画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但是当传统成为程式之后,囿于他的规定性也阻碍和限制了它向前发展和突破的可能性。花鸟画的美学范畴至今仍始终徘徊在古典边缘,复古的倾向和泥古的痕迹十分深重,相当多的花鸟画家沉浸在文人画的情趣中难以自拔,所谓本体语言的笔墨势必因高度程式化而不得不陷入概念与僵化。在这种情境下的工笔花鸟的形态,大都讲求文静、淡雅、秀润、俊逸,所表现的多是“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陈陈相因的意境。而治平君,犹如一匹闯入平静草原的骏马,以“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冲破了逸品和文人画理论的束缚而以一种大花鸟意识展开了他的笔墨图景,由此形成他的工笔花鸟“大、满、拙、厚、雄”的现代审美品格。所谓“大”,就是以大禽大鸟为画面主景的开放视野,以极具张力的视觉图式,变传统花鸟的小情小趣为表现大野雄风强悍瑰伟的大境界,讴歌了生生不息的大花鸟精神。所谓“满”,就是比古人更强调花鸟与其生存空间的密切联系,让花鸟在满构图的自然环境中融入融出,展现出无尽的生机。所谓“拙”,是基于对象朴拙的特点,吸取民间艺术的变形经验,予以适度地夸张变形,表现出它们极富生命力的自然原始野性。所谓“厚”则是突破传统花鸟画那种疏朗单薄的层次,以多种现代表现手法的交织追求画面的丰厚深邃。而“雄”则是指画面的精神指向,既是物象结构穿插的雄强之美,也是笔墨的雄厚表现,更是画家雄心壮志的激情抒发。他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将强化和纯化视觉语言放在首位,不约而同地以新的视角去观察自然,以新的观念去设定审美取向,以新的形式结构画面,以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治平君的花鸟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是雄劲豪放之气、幽秘壮彩之境、生气勃勃之趣,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生命力的歌颂,宣示着不可抗拒的生命本原精神。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创造新的语言风格的方法是对原有花鸟画语言中象物抒情诸因素进行的解析和变革,或取其一端,加以强化,或进行重组,化合出新,使之发挥尽致,逾越前人,有别他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构图上,他笔下的禽鸟,不论是白鹭、仙鹤、鹚鸪,还是阳雀、黄鹂、鸳鸯,抑或是无名小鸟,不仅具有以特写镜头分割画面的形式特征,更强调造型的生动、神态的传情。他总是让理想化的富于装饰夸张形式美的禽鸟成双成对地结伴而行,或顾盼生情,或喃喃细语,或相互依偎,或比翼双飞,浸透着人间的温情与爱意。在笔墨上,他继承了宋、元以来工笔画禽鸟的传统技巧,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西画形、光、色的处理,创立了一种整一不琐碎、大气不甜俗的新画格。他的禽鸟多以劲挺的笔线勾勒,工整而洗练,概括而传神;他运用光影的作用,突出羽毛的光泽和虚实,疏密相间,详略得当。环境的营造却打破了传统清逸淡雅的情调,且以突破具象描绘的抽象语言,大量地运用墨色,构成风云际会、幽秘深邃的景观,具有自己的高层空间和深层空间。或以泼绘为主、辅以勾勒,以大面积墨韵包围光色,突现主体的明媚与灿烂,或以水墨无序冲撞形成的肌理,在恢宏的气势中去表现静寂中的飞动,沉默中的喧哗。在色彩运用上,他已远离了传统的“随类赋彩”的原则,而是把主观性极强的纯化的艳丽色彩直接用于禽鸟造型上,强调色彩在画面上的效果,用笔设色追求鲜活,因而在染色时,不过分求精细,而是留有渐变和过渡,让线型融入块面之中仍有骨法效用。尤其是在禽鸟体态上的大量露白,强化了光色与立体感,同时在深重的背景中总有时隐时显的色彩与主体色彩相映衬,从而形成一种鲜明强烈、单纯刺激的现代色彩感觉。显然,画家是借鉴了西方用色的方法,去处理背景与主体的色调对比、冷暖对比、色彩和谐等关系,使画面丰富而又统一。治平君围绕禽鸟为主体的变革图新,并非完全不再描绘花卉,但大多数改变了角度,重在以花情、花意、花思的含蓄蕴藉衬托出禽鸟的象征意味和表意功能,表现出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生命的和谐吟咏。他摒弃了那种让禽鸟、花卉、枝叶从环境中抽离出来的传统,而是再现了种种特定视角下的自然生态环境,赋予了传统绘画以现代的审美精神。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是工笔与写意的融合、水墨与色彩的并举、抽象与具象的联姻,乃至泼墨泼彩、撞水渍色、双勾没骨、积墨渲染等多种技法的娴熟运用,甚至引进了肌理的玄奥和现代画材的新艳,形成新的架构,重组新的秩序,探索出多种多样的画面处理和表现方法,以画作为载体表现出对自然生命本真的彻悟,以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这就赋予了工笔花鸟画全新的意境和灵魂。由此可见,治平君的花鸟画因为作品的构成形式、语言的演绎、气息的连贯起伏、体式的精神能量及其与深厚传统、自然景象、时代精神、外来文化等诸方面的关联和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摒弃小格局组合,而进入大格局的运动方式,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境象,不是一花一鸟的一目了然,而是一种独立的、对花鸟世界总体把握的叙述方式。这是一种视野的转移,也是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的转变。这与他长时期以来,执著地建立宏观的、整体的思维和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手法所付出的艰苦辛劳不无关系。这种从严谨向自由的转变,从微观向宏观的转变,从魅力向震撼力的转变,成就了画家所预期的艺术目标:捕捉大感觉,抒写大印象,把握大调子,营造大境界,达到了常变常新、整一大气的视觉效果。足以证明,治平君已经建立了自己花鸟世界的总体框架,已经寻到了这种大气磅礴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把握了自我心灵和大千世界的契合点。显见,治平君以其难得的澄明心境与浑然一体的趣尽天然动人心魄,以其工笔花鸟新的属性推动了中国花鸟画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冷漠走向激情,从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充分说明了工笔花鸟的形、线、墨、色作为自身价值意义和真正被认识的时代正在到来。2010年7月5日完稿于北京

原始生命形态的现代审美表现

——赵治平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新质
  
文/马鸿增
当代花鸟画正处于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进程之中。探索之路多种多样,但真正意义上的转换,应当是现代意味与传统神韵的交融。赵治平无疑属于成功转换者的行列。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赵治平的作品即以构思运色的新意引人瞩目,那时他才20多岁。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与追求,作品屡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且在多国展出。其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新质已然形成,这是由精神旨向、结构张力、墨彩语变三要素交织而成的新气象,从而构筑出个性化的艺术风采。
  其一精神内涵的开拓。赵治平热爱生活,关注生命,创作思路继承了传统花鸟画“天人合一”,的观念,但又灌注了自己新的精神旨向。赵治平笔下的禽鸟,往往成双成对或成群结队,彼此依恋,浸透着人间的温情。他们相互依偎,或林中小憩,或雪地觅食,或窃窃私语,或振翅高飞,或洋溢着昂扬亢奋的旋律,或散发出患难与共的亲情。而且多将它们置于广袤的大自然之中,与大地、天空、空气、阳光融会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他的作品总焕发着幽雅清逸的生活情趣与恬淡舒展的动人色泽。
  赵治平把全部激情倾注于表现具有野逸坚强生命力的花鸟,讴歌其生机勃发的生命精神与和谐亲情的生长关系。这种精神内涵的转换,与当代人渴望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是相一致的。他是用绘画来呼唤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亡的亲缘意识。正是这样的精神旨向,从根本上决定了赵治平花鸟画的现代品格。
  其二,审美结构张力的强化。明清以来的花鸟画,构图多为折枝花卉,配上程式化的相应的禽鸟,结构多内敛式,艺术处理以“虚”为上。赵治平却一变而为构图饱满,乃至有溢出画外的余味,绵延至无限的空间;花木与禽鸟往往融为一体,昭示着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新理念。新型的画面结构呈现出强烈的审美张力,它不仅冲击着观念的视觉,也冲击着观念的心灵。
  其三,笔墨色彩形态的演变。赵治平在绘画语言上也有突破。他打破了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的界限,既见笔墨韵味,又见色彩魅力,并大胆运用各种肌理效果。他甚至向油画、水彩画、岩彩、版画、工艺设计、民间装饰图案汲取营养,还向西方印象派、分离派以及现代艺术借鉴。但总体上仍不失为中国特色工细一路的风格类型。比如,传统工笔花鸟画往往只重色彩而轻笔墨,赵治平巧妙地将两者有机化合,产生一种墨气沉着端庄、色泽恬淡幽静、线条刚柔相济的新语汇,使作品更富诗意,更有品位。再如,传统工笔花鸟画用色多为平涂或演染,多用固有色,往往装饰有余而真实感不足。赵治平强化了色彩的传神、造境、抒情功能,或求光感和逆光感,或求色调和谐节律美,作品更富真切的意境和感染力。又如,赵治平尤擅运用质材肌理渗化效果与自己在不同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相似体验相吻合,有时略用画笔补充勾画,便演化为玄妙莫测的背景或朦胧迷离的气氛,别具意蕴。
  中国花鸟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它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花鸟画在与国际对话交流中具有更大的优势。赵治平正当艺术创作盛年,具备国际性眼光,相信他定然会有更高的理想,更大的作为。

周京新评赵治平

赵治平是一位善于以色彩表现的画家。他的写意花鸟画图式丰满,色彩浓烈,形态昂扬,具有比较强烈的装饰趣味。与那些婉约怀旧的花鸟画风格相比,赵治平的绘画语言是纵情恣意,具有鲜活现代气象的。从他的画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率真、热情、豪放的艺术个性。——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周京新

深邃之境、深厚之情

叶鹏飞赵治平以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名世,为当代中国画界花鸟画创作深具影响的画家。读他的作品,可感受到他的艺术在不断升华,也可感受到他作品中独特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精神品位,透射出独有的文化思考。深邃的意境和深厚的笔墨之情。
  赵治平作为一个工、写兼擅的花鸟画家,如何在艺术创作上不同于前人、又不同于今人?为此,他寻找着突破点,追求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中国文化来。
  在工笔画创作上,赵治平意识到,自从清初恽南田开创了“常州画派”,曾于康、乾之际盛极一时,时至今日,这种工整、清雅的“没骨”花卉日见式微,作为时代的画家,必须担负起振兴的责任,寻找突破的方法。他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凭着扎实的写意功底和运用色彩的能力,采用了写意手法来表现工笔画。他凭借工笔画的形式,参合写意的画法,开创了新的工笔画表现手法,在技法上提携了工笔画的写意功能。在构图上,他吸收了山水画和西画中的表现手法,利用活泼而密集的线条,利用形体的特定组合和重叠,利用色彩、透视的总体单纯和局部的微妙变化,构成了由远渐近的旋律,产生近实远虚的效果,使花鸟画有着山水画一样的深邃感和层次感,亦让画面实实虚虚、层层叠叠地产生一种开阔的视野,形成一幅幅大场面、大效果的图象。赵治平这别开新境的创作,不仅适应了发展的时代,也为“常州画派”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写意画创作上,他一直是和工笔画互补的,他通过笔墨的挥洒,以表达人性本质的一面,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自己对花鸟画的深厚之情,使自己的绘画更加纯粹,更加思想化。因而,他的写意画作品偏重于主观意识的表达,将客观摹写对象虚化和重塑,以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独特性,表现自己不可抗拒的冲动,造成观赏者的心灵感应。以线条笔墨的冲动,表达深邃静谧的意境,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在赵治平的画面中,憩鸟、荷叶、草塘、兰竹,都保持着诗化和虚化的自然美妙和生命的律动,具有了自身的表达范围、自身的表现力度。线条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描述,进入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语言状态。
  赵治平中国画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原动力是他源于学、于思的相互作用,他一直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为座右铭。因而总是抓紧点滴时间学习研究、创作,将艺术生活和艺术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从容的艺术心态,在其中获得吐纳与进取的力量,力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正由于这种精神,他的作品不但让人感到亲和沉静,而且能使人在愉悦之中又产生淡淡的惆怅,这正是赵治平花鸟画的美丽所在,也是其独特的精神品位。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