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凡

张一凡

(北京昆仑阳光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文名:张一凡
职业:剪辑师
代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
详细介绍:张一凡,著名电影剪辑师,曾与姜文、陆川、张一白、宁浩、徐静蕾、章家瑞等多位国内著名导演合作,凭《太阳......>>>查看张一凡详细资料

张一凡人物生平

张一凡,1971年3月生于江苏南通。童年在新疆建设兵团长大,后回到江苏南通老家。90年代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近日记者在位于北京亚运村昆仑阳光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里采访到张一凡,他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采访的时间是晚上10点钟,张一凡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加班。现代化的剪辑设备放在各个不同的办公室内,正在剪辑的影片有贾樟柯监制的一部新片,女导演李虹的《秘密》,还有许多广告、mv也放在他这里剪。张一凡最新的工作是即将入驻姜文的剧组,“是一部悬疑色彩的影片,将有另一位影帝级人物加盟,和姜文一起主演”,这个消息无疑让人很振奋,但出于对好友姜文的尊重,张一凡不想透露太多。作为一名剪辑师,张一凡的业务非常熟练,而且熟悉英文和音乐,美术功底也很深厚。他曾经以全国专业考试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之后又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影视导演专业。毕业的时候,由于张一凡的英文优势,他被外资企业老板看中,在一家大广告公司中任职。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世界上最新的电脑编辑设备,以及先进的理念,他的能力在外企得到了锻炼。一个偶然的机会,1998年,张一凡加入姜文的《鬼子来了》剧组,同时,剧组从美国请来了一位资深的剪辑专家,张一凡做他的助理,在工作与交流当中,这位美国人发现张一凡对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张的能力并不次于他。在工作中,他们要用同一台电脑,共享一些资源,如果美国人发现张一凡动过这些资源,就非常生气,并且觉得张一凡对他的威胁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张一凡一直被“压制”着,而那位美国专家仍然对他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势头。为了全局考虑,姜文很为难地舍弃了张一凡,当时张一凡没有争辩就答应了,他的态度让姜文十分感动。过了一段时间,姜文助手给张一凡打电话,让他来剧组一趟,他刚到剧组就听到姜文对工作人员说“给美国剪辑师买飞机票吧”随后,转向张一凡说:“你来剧组”。原来姜文在与美国专家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工作理念的不同,发生了很多矛盾。姜文对张一凡的工作能力非常信任和肯定,让张一凡接手,独立剪辑制作。随着《鬼子来了》完成之后在国内外广获好评,进而促成了张一凡和姜文的友谊以及二人之后的默契合作。张一凡告诉记者,国内那种摇片子的时代已经过去,现阶段的电影剪辑技术从设备上说已经和国际持平,做片子都是底片直接扫描成数字信号,然后存在硬盘里,在机器里剪辑,然后做特技,所有东西在电脑里合成完以后,最后把完成的胶片做成拷贝。若论国内和国外剪辑的差异,张一凡还是拿《鬼子来了》举例:“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外国人剪不了中国的东西,你不可能让一个很西化的人来剪辑中国的故事。《鬼子来了》第一稿由美国人剪辑出来的时候,姜文放给好朋友看,包括那个美国剪辑师,姜文问他觉得怎么样,结果美国剪辑师说这不是电影。你可以想象姜文的感受,因为这里面都是姜文的思想和心血。”剪辑师和导演之间不是执行与被执行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信赖的关系,张一凡认为剪辑师应该比导演更冷静,应该更客观地去对待影片的风格、格调,因为导演在拍的时候有强烈的主观因素,如果同样由导演来剪辑的话,可能会因为在某些地方用心太多而舍不得割舍。而剪辑师就会分析某个镜头要不要,是不是该把它拿掉。导演介入的时间、经历、过程比剪辑师要多很多,但是最后一关又离不开剪辑师的甄别、修改。张一凡的剪辑风格是先让导演融入情感剪一遍,然后他再把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删掉、调整,最后再由导演剪第三遍。这样的流程已经得到导演们的认可,从来没有一个导演现会因为一个镜头和张一凡坐在一起争来争去。当一名优秀的导演需要具备多方面素质,做一名出色的剪辑师同样要求很高,专业知识当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文学修养,然后是画面的感觉,音乐的感觉,是一个理性和感性高度结合的职业。目前国内剪辑师学院派与经验派的比例是一半一半,并且新生代剪辑师越来越多,他们渐渐占据了影视剧剪辑队伍的主流。这种阵势让1971年出生的张一凡多少有点恐慌,所以他打算在今后的两年时间里筹备拍摄自己的电影,拍一个中国版的《美丽人生》的故事,一是在剪辑这个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状态下冷静地沉淀自己,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张一凡时常会感到郁闷,因为剪的片子多,什么样的导演都会遇到,有些导演通常会让他觉得很困惑,会怀疑这样的水平怎么还敢出来拍片子,所以自己更想尝试一下做导演的能力,在他之前虽然剪辑师出身的人转行做导演的不多,但有集大成者,像大导演吴宇森就曾做过剪辑。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