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贵祥

徐贵祥

中文名:徐贵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安徽六安市
出生日期:1959年12月27日
毕业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
代表作品:《马上天下》、《仰角》、《历史的天空》、《对阵》
详细介绍:徐贵祥,皖西人,1959年12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查看徐贵祥详细资料

徐贵祥个人经历

开始文学创作之路《历史的天空》封面1978年,徐贵祥离开安徽到河南参军。1984年,徐贵祥去了边境前线,在那里,他深深体会了情感、战争,体会了生与死,这段经历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徐贵祥后来的小说创作。从那时起,徐贵祥开始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徐贵祥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徐贵祥回忆:“我进了军艺后,那时的同学层次都比较高,相比之下我在文学上毫无地位。我的同学那时候就有一些作家。读书的那段时间我写得比较好的作品就是《潇洒行军》,还有《弹道无痕》,后一部作品曾被改编,也得过很多奖。1994年我进了解放军出版社,一直到现在。做编辑时我整理的将军回忆录,也让我接触到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引发了我后来很多创作灵感。” 《历史的天空》一书让徐贵祥大红大紫,由该书改编的3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一套黄金档播出后,不仅拥有很高的收视率,而且还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认为这是近年来最好的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之一。《历史的天空》和《八月桂花遍地开》都以徐贵祥熟悉的皖西地理文化为背景,凝聚了徐贵祥对家乡的热爱。徐贵祥有英雄情结,在《历史的天空》中,徐贵祥塑造了男主人公“梁大牙”这个形象,含了他对男人的一些理想。徐贵祥说:“我是军队作家,是男性作家,我认为英雄就是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对家庭都要承担起责任的人。梁大牙这个人物是中国战争文学作品人物中的另类,他不是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可能这样的人物会让人觉得不能接受,但是这是战争文学中的另类,而绝不是真实的战争生活中的另类,这个人的命运反差特别大,他从社会最底层走向高层,从人格的最底层走向高尚,这是巨大的反差。而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吸引了读者。” 徐贵祥是个低调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作家要靠作品说话,获奖是好事,但作家不应该为获奖或是成为公众人物才去写作。作家应该有作家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就是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天上掉下一部小说徐贵祥心情极好,用他的话来说是“正处在胜利后的愉悦中”,因为他刚刚完成了一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高地》。小说从动笔,到完稿,仅仅用了23天的时间,落笔后却是好评如潮,《当代》、《小说选刊》等著名的文学刊物都准备刊载,很多影视公司也纷纷找上门来商谈影视剧改编的事宜。《高地》剧照《高地》仍是徐贵祥最熟悉的军旅体裁,围绕着对一个“高地之战”的重新调查,写出了两个军人、两家军人、两代军人之间的悲喜故事。徐贵祥自认为是一部结构、内容都比较完美的作品,也是一部出其不意的作品。这两年,这个故事的基本框架一直萦绕在徐贵祥的心中,但他总为主题脱不了个人恩怨而苦恼。2006年元旦前的那一天,徐贵祥误以为是元旦,因为在节假日,他一向不出游、不会客、不加班,把完整的时间全留给写作。那天,北京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雪花像乒乓球那样大,徐贵祥在雪中散步,走着走着,他突然想到能不能将高地里的两位军人的个人恩怨,归结到是一种不为常人所解的良苦用心呢,思路顿开的徐贵祥回到家里就打开了电脑,就像写回忆录似的,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一连写了23天,写完最后一个字,徐贵祥特别有成就感。连连感叹:“那个大雪天,天上不是落雪花,而是掉下了一部小说啊!”获奖作品曾被退稿虽然已获得了许多作家梦寐以求的茅盾文学奖,徐贵祥仍把自己看成是一位业余作家。1978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集团军组织处干事、师宣传科科长,参加过两次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两次三等功的徐贵祥更是位职业军人,走上写作之路除了爱好,更在于他的坚持。徐贵祥小时候喜欢看小说,以战争文学作品居多,有《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国内作品,也有苏联卫国战争作品,还有雨果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文艺复兴大潮涌动的时候,无数人怀揣当作家的梦想。当了兵,参加了战争的徐贵祥写作热情也很高,投出去很多作品,但大部分石沉大海。1985年,他第二次参战归来,在众多信件中发现《小说林》杂志刊登了他的中篇处女作《征服》,很受鼓舞,从此更加勤奋地写作。1989年徐贵祥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生活积累的丰富、在军艺的学习使他的创作更上了一层楼。后来在解放军出版社工作,工作环境又使他对战争史、党史等历史知识耳濡目染。他一篇篇地写,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路。据徐贵祥介绍,他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也曾遭过两次退稿,后来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贵祥说:“被退稿的作品不一定是差的,有些优秀的作品有独创性,超出了编辑的想象,也有可能被退稿。”写自己熟悉的英雄《八月桂花遍地开》封面在徐贵祥看来,要成为作家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要有生活阅历,二要有作家的头脑,对生活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和敏感度。《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因为是站在新历史观、新文学观、新价值观上看待战争历史,被专家们称为“新历史文学”,在这两部作品里徐贵祥试图接近历史的真实,接近几十年前战争中人的真实状态,塑造真实可信的英雄形象。《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沈轩辕就是他所塑造的英雄,在他看来英雄就是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对家庭都要承担起责任的人。徐贵祥曾写过一篇《站在人的立场上》的创作谈,谈他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感悟,他把笔下的人物当作自己熟悉的兄弟,“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写到谁我就是谁!”尽管对塑造一群战争中的男人形象充满自信,但徐贵祥也不讳言自己对爱情和女性形象把握得不够好。徐贵祥是因为电视剧《历史的天空》的红火而“火”起来的作家,他一直看好文学和影视剧、广播剧等文艺形式互动的方式,他认为这样可以把文学作品更好地推向社会。徐贵祥创作小说时有个习惯,就是几部作品同时进行,交互写作,这个故事写不下去了,就写另一个故事。不论他写作什么小说,他都会考虑到故事的完整性,为人物之间设置冲突,制造矛盾和看点,给以后的影视剧改编留下一条方便之路。故乡情愫蕴结心中离开家乡30多年,家乡的月光、老街在徐贵祥的脑海中就多了几分诗意,尽管他时时向往着能回到家乡,过上那种“桌上一瓶老酒,桌边几个老友,桌下一条老狗”的悠闲生活,但真正置身于家乡那种迎来送往的氛围中,善饮的徐贵祥也时时招架不住,他更害怕那些仍然还处在贫穷中的家乡人因招待他而过于破费。继《历史的天空》之后,徐贵祥的另一部长篇《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为很多读者熟知。写这部小说,徐贵祥说是因为故乡的情愫蕴结心中,他想通过小说告诉人们《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皖西民歌,是皖西人民最早唱起这首歌,并且把这首歌唱响了。徐贵祥还把他熟悉的故乡的场景一一写入他的小说。在他的心目中,故乡是一片自古以来就英雄辈出、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也是他走到哪里也割舍不了的地方。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