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展开>>
王韬

王韬

中文名:王韬
出生地区: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
出生日期:1828年11月10日
详细介绍:王韬(1828年—1897年),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为躲避追捕改名王韬,字紫诠......>>>查看王韬详细资料

王韬人物生平

清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王韬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初名王利宾。五岁时,由母亲教识字。父亲王昌桂是乡村私塾先生,其随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经学基础。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利宾到昆山应县考,中秀才。督学张芾称赞他文章笔法奇崛,因此得以以第一名入县学。为纪念此改名为王瀚。道光二十七年(1846年),王瀚到金陵应考,不第。王韬道光二十八年(1847年),王瀚到上海探望教书的父亲,顺便参观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受到接待,并参观印刷厂房。他还结识了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传教士。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王昌桂病故,此时王瀚家有娇妻幼女,必须寻找工作,维持生计,幸得麦都思的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他作为麦都思助手,协同重译《圣经》。由于中文通顺,此译本被采纳为海外标准本,成为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圣经译本。还先后和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传教士,翻译出版《华英通商事略》《重学浅说》《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流》等书,为西学东渐作出了贡献。咸丰四年七月初三日(1854年8月26日),王瀚接受洗礼,正式成为基督教徒。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指挥蔡元隆、郜永宽等部围攻上海,焚毁江海关,兵锋直逼英法租界。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二日(1861年4月11日),英国在华海军司令何伯和参赞巴夏礼奉英国特使额尔金之命访问天京,与太平天国讨论是否进攻上海问题。其随雇主艾约瑟和慕维廉等也搭乘军舰随访天京,上岸活动。此行使其获悉太平天国攻打上海的时间。双方的谈判只得到了在本年内不进攻上海的许诺。因此,王韬在同年冬将老母妻女匆忙送回苏州家乡。同治元年正月初四(1862年2月4日),因其了解太平天国缺少人才,王瀚便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钧(“长毛状元”外号由此来),并请刘肇钩转呈李秀成以资决策。他在信中为太平天国领导人剖析攻打上海的利弊,指出洋人不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敌人,所以,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打击清军上面。由于这一建议与太平军原订的进攻上海策略相悖,故未被采用。王韬墨宝同治元年三月六日(1862年4月4日),清军、华尔洋枪队及部分英法军队攻占上海外围太平军营垒,并在搜查中发现了署名黄畹的上书。江苏巡抚薛焕阅后觉得事关重大,呈报清廷。三月二十七日(4月25日),清廷下令捉拿。案发后,王瀚立即潜赴昆山乡间,清吏无从拘拿。慕维廉知道消息,一面通知他不要急于赴沪,一面与道台吴煦进行交涉。但王瀚不慎走露风声,吴煦便派人追捕。幸亏麦都思的儿子、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庇护,加之英国公使卜鲁斯斡旋,他得以在英国领事馆避难四个多月。八月十一日(10月4日),搭乘英国怡和洋行“鲁纳”号秘密离开上海前往香港。自此改名为王韬。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是麦都思的老友,便安排王韬住在香港伦敦教会的宿舍,并聘请王韬协助翻译《十三经》。理雅各在其协助下翻译出《尚书》和《竹书纪年》。王韬初到香港,无亲无故,多仗理雅各资助才能渡过难关。在此期间,王韬还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这是他从事华文新闻事业的开端。王韬旅居香港,工余之暇,勤涉书史。王韬寻访故老,收集关于香港的资料,著《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等三篇文章,记述香港的地理环境,英人未来前的状况,英人割据香港后的制度与社会状况等历史资料,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867年12月15日),受到朋友的邀请和资助,王韬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游历。他取道新加坡等地,出地中海,经意大利墨西拿抵达法国马赛,又转搭火车经里昂到达巴黎,游览罗浮宫等名胜后搭火车到加来,转搭渡轮到英国多佛尔港,最后到了伦敦。在伦敦,王韬应邀前往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介绍孔子的仁爱之道。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1868年2月10日),王韬同理雅各住在苏格兰杜拉村,随后协助理雅各完成了《诗经》《易经》《礼记》等中国经典的翻译。期间,他应用西方天文学方法研究古代日食记录,写出了《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等天文学著作。同治九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王韬同理雅各起程转道伦敦、巴黎。在伦敦,他将所携一万一千卷中国书籍赠给大英博物馆。伦敦文化界对此举"无不同声嘉叹"。在爱丁堡教堂讲古诗文时,还高声吟诵白居易《琵琶行》和李华《吊古战场文》。在巴黎,他拜访了法国汉学家儒莲博士,与他讨论中国文化问题,切磋翻译技巧。王韬对儒莲的印象极深,后来在他准备撰写法国历史著作时,还特地致信儒莲,邀请合作。同治九年(1870年)4月,王韬回到香港,在鸭巴甸(今香港仔租了一间小屋,名之为“天南遁窟”,自号“天南遁叟”,从事著述之余,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先后在《华字日报》《申报》转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理雅各返英,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设备,于次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随后王韬任主笔十年之久,共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变法,兴办工业以自强。同治十四年(1875年),王韬发表了《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影响颇大。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于是王韬于光绪五年(1879年)应日本一等编修重野成斋、《报知社》主笔栗本锄云、蕃士冈鹿门、中村正直、寺田望南等名士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在此期间,他结识一批日本维新人士,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游记》。他还在东京谒见清廷驻日大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参赞黄遵宪等官员。光绪八年(1882年),王韬回上海探路,瞩洪茂才校对《弢园文录外编》,由香港印务总局排印。光绪十年(1884年)春,在丁日昌、盛宣怀等人的斡旋下,王韬回到上海,定居在沪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并被聘为《申报》编辑。光绪十一年(1885年),王韬创办弢园书局,以木活字出版书籍。光绪十二年(1886年),王韬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光绪十三年(1887年),王韬著《淞滨琐话》。光绪十六年(1890年),王韬出版《漫游随录图记》,并被聘为《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上李傅相书》,安排在《万国公报》发表。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1897年5月24日),王韬病逝于上海城西草堂,享年七十岁。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