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中文名: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英文名:Nikita Mikhalkov
国籍:苏联/俄罗斯
出生地区:莫斯科
出生日期:1945年10月21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职业: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代表作品:烈日灼人、十二怒汉、蒙古精神
详细介绍: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前苏联首都莫斯科......>>>查看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详细资料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人物评价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影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手法新颖,个性鲜明。纵观他的创作,既保持了高度的艺术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影片从西部片到情节剧,从改编片到室内剧,从内蒙古的大草原到西伯利亚的茫茫雪原显示了作者在样式技巧方面的成熟和多样,而在主题上从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到对自然景物的哲学思考,从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到对斯大林时期的批判,还有对东、西方文化及古代与现代的比较都说明导演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文精神的推崇。(搜狐娱乐评)作品评价《黑眼睛》1987年,执导电影《黑眼睛》,影片以契科夫的《带哈巴狗的女人》为基础改编而成,讲述自己当年同一个他永远无法忘怀的女人之间的浪漫故事。《黑眼睛》是米哈尔科夫第一部获得外国投资的影片。之后,他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即“3T”公司,由“创作”、“劳动”和“合作”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从事电影的制作和放映。米哈尔科夫之后的几部电影均由该公司和其他公司合作出品。《套马竿》米哈尔科夫1991年拍摄了《套马竿》,影片在中国内蒙古草原拍摄,画面精美,考察记录了边缘地区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影片获得当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安娜:6-18岁》1993年,米哈尔科夫拍摄了《回忆契柯夫》和《安娜:6-18岁》两部纪录片,凭借《安娜:6-18岁》获得第三届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该片在记录安娜成长过程的同时,穿插了大量时政纪录片片段,展现了这十三年间苏联、俄罗斯政治风云的变幻,通过女儿的成长表现历史对个人的影响。《西伯利亚的理发师》1998年米哈尔科夫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视觉盛宴”,即号称俄罗斯版《乱世佳人》的史诗巨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影片围绕一个军官学校士官生经历了爱情、背叛、嫉妒、竞争、决斗等各种磨难,但仍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及根生蒂固的尊严,这是当代人以基本丧失却有待恢复的品质。作为导演米哈尔科夫受到欢迎有多方面因素,与同时代的其他俄罗斯电影导演不同,米哈尔科夫的电影既不是塔科夫斯基、索科洛夫式的个人独白,也不是对好莱坞的消极模仿,而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米哈尔科夫也没有放弃表演生涯,不时在诸如《呼应》、《曼舒克之歌》、《红帐篷》、《两个人的车站》、《残酷的罗曼史》以及他自己的影片《战中有我,我中有敌》《爱情的奴隶》、《亲戚》、《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扮演角色,从而确立了自己“演员导演”的声誉。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昨日宣布,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出任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主席。俄罗斯电影委员会主席1992年米哈尔科夫成为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团成员,1993年被推选为该基金会总裁至今。1995年米哈尔科夫成为全世界俄罗斯大教堂主席团成员,同年莫斯科及全俄大牧首(总主教)阿列克西授予米哈尔科夫俄罗斯东正教最高奖-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一级奖章。也是在这一年,米哈尔科夫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俄联邦委员会成员。同年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克托·萨多夫尼奇给米哈尔科夫颁发了莫斯科大学奖章。1998年,米哈尔科夫被推选为俄联邦电影协会主席,2005年第三次连任。作为俄影协主席,米哈尔科夫自然而然地成为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总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从2000年起,莫斯科电影节改为每年举办一次,此前两年举办一次,真正地接近了“A”级电影节。担任影协主席期间,米哈尔科夫成立了专门向美国奥斯卡推选影片的俄罗斯“奥斯卡”委员会,创办了俄罗斯电影艺术科学院,设立了俄罗斯电影“金鹰奖”,并加入欧洲艺术科学院。2004年,米哈尔科夫获得意大利国家授予的大十字骑士奖章及奖金。2005年11月23日,获得俄罗斯最高社会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劳动和祖国”勋章。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