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年

李长年

中文名:李长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10日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经济系
职业:教育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品:《中国农学遗产选集》
详细介绍:李长年(1912-2006),农业历史学家,教育家。主持或参加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农业遗产研究......>>>查看李长年详细资料

李长年科学成就

系统发掘 科学整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是1955年由农业部组织成立的农业史专门研究机中国农学史构,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1年金陵大学图书馆的农业史研究室,这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料积累和深厚研究基础的国家级研究单位。它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并探索其发展规律,为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参考。该室成立之初,上级有关部门下达了系统发掘整理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的课题,农业遗产研究室接受了这项任务后,集中了研究室主要科研力量,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心挑选,细致考证,去粗存精,编辑了一套《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李长年选编了该丛书中的《豆类》、《麻类》、《油料作物》等3个专辑。还为其他的专辑如《稻》、《麦》、《棉》、《杂粮》、《柑橘》等5个专辑做了审订工作。在进行大型农业史资料丛书《中国农业遗产选集》上篇各专辑的选编工作的同时,李长年还参与了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另一项更加宏大的中国农业史资料搜集与整理工程。在当时的研究室主任万国鼎领导下,与全室研究人员一道,分赴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从100余家图书馆及部分私人书斋的4000余部古籍中抄录出《农业史资料》613册;另从现存的8000余部地方志中摘录出《中国地方志农史资料》680册。这批资料现仍以稿本形式收藏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内,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中国农业史资料大型孤本。多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慕名前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查阅这批资料,利用它完成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推动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工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历史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李长年参与了采用现代学术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农业历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受命出任《农史研究集刊》和《中国农业遗产选集》等论文专集的主编。在这些研究专辑中,李长年撰写了《祖国的大豆栽培与利用》、《祖国的苎麻栽培技术》、《农业生产上的时宜问题》、《祖国的农场经营管理知识的整理与分析》等论文。1958 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新任主任陈恒力领导下,组织全室主要研究人员撰写《中国农学史》。李长年出任该书上册的主编,并具体承担《山海经禹贡周礼等有关农学的调查研究》、《齐民要术在作物栽培原理上的发展》等章节的研究与撰写。上册书稿于1959年9月交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接着开始撰写下册。下册书稿于1966年前夕已完成,直到1984年才由李长年修改定稿,送交科学出版社与上册一并重印出版发行。《中国农学史》上下册虽然时隔近20年才得以出齐,但真正的学术成果经得起时代的洗礼和历史的检验。该书一经问世,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指定为历史类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不少著名学者在他们的专论中引述了其中的史料和观点。1985年,农牧渔业部授予《中国农学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古为今用 因材施教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1970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被撤销解散。新中国成立初期组建起来的这个富有特色的国家级农业史研究机构,一夜之间就零落四散了。李长年与他的同事们一样,被下放到“农场”、“干校”参加生产劳动,不久又被安排到与农史研究毫不相干的单位,从事与他的学术专长毫不相干的工作,后来干脆被遣返回家,赋闲清养。李长年后来回忆:“那时,我正值中年,精力充沛而无所为,虚耗了十年好时光,对一个学者,这是何等可哀可悲的事情!”有幸的是,李长年家居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通过江苏省有关部门,约请他编写一本适合社会一般读者阅读的《农业史话》,他珍惜这个十分难得的机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最翔实简洁的资料,把上下一万年的中国农业发展史写得生动有趣,如诗如画。该书于1981年出版后,当年即再版重印,此后又多次印刷,一度创下农业史图书发行之最,中共台湾省亦有翻印本行世。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