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

喀麦隆

中文名:喀麦隆
详细介绍:喀麦隆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du Cameroun)通称喀麦隆,是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单一......>>>查看喀麦隆详细资料

喀麦隆经济

概况

喀麦隆农业和畜牧业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工业有一定基础。独立后实行“有计划的自由主义”、“自主自为平衡发展”和“绿色革命”等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较快,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率曾达到两位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度达到1200美元。1985年后,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陷入困难。喀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的四期结构调整计划均未完成。1994年中非法郎贬值后,喀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外贸结构改善,工农业增产,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喀政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财政管理,推进私有化,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增长。2000年,喀顺利完成第五期结调计划,并被批准加入“重债穷国”减债计划。2000年至2003年,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助下实施第二个“减贫促增长”计划。2006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喀达到“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完成点,喀外债获大幅减免。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喀财政关税和出口产品收入骤减,外部投资和信贷收紧,失业人数增多。2009年,喀政府公布《2035年远景规划》,重点是发展农业,扩大能源生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改善依赖原材料出口型经济结构,争取到2035年使喀成为经济名列非洲前茅的新兴国家,喀政府积极平抑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能源供应短缺等问题,改善投资环境,经济平稳增长。

货币

中非金融合作法郎(Central Aflikan Finan-Koop Flank;CFAF)XAF 1XAF=100centimes(分),一般简称为“中非法郎”。按照2013年10月最新汇率计算,1元人民币可兑换约78中非法郎。

工业

纪念塔独立后,喀麦隆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发展工矿业,已初步形成以农、矿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水平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前列。发展的工业主要是采矿、建筑、食品、化学、饮料、卷烟、纺织、造纸、锯木、炼铝、炼油、电力等。工业企业从独立到1980年的20年间,已从200余个发展到700个;工业产值在1970~1981年的11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9%。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26.6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3%。全国劳动人口中有8%的人参加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为促进工业发展,1990年喀麦隆政府制定了“工业发展指导计划”,1991年比亚总统宣布了新的“十年工业规划”,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铝矿开采、木材加工、钢铁、水泥、机械、化肥、医药、化工和电力。但是,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以及国内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的牵制,喀麦隆工业发展缓慢,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1991年低于上一年度,占30.10%,1991~1992年又降至27.2%,到1992~1993年已降到26.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2014年又有所回升。喀麦隆与法国合作勘探石油,1974年终于在西北部海域发现了油田。1977年正式开采,1982年开始出口原油。1989年原油产量达811.3万吨,1990年为783.5万吨。喀麦隆政府于1981年建成了第一座炼油厂并正式投产,年产能力为150万吨,加工的石油产品用于出口。石油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1989~1990年占9.1%,1990~1991年占9.6%。由于石油价格下降,石油收入在1991~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降至7.8%,1992~1993年又降到7.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喀麦隆的电力工业具有悠久历史,主要是水力发电,集中在埃代阿水力发电厂。1982年和1983年新建了松洛洛水力发电厂和来格多水力发电厂。1982年全国发电总量为21.45亿度,1988年达25.57亿度。喀麦隆的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其中食糖生产已于80年代初达到基本自给。利用本国原料发展起来的纺织工业,它所生产的棉布80%供应本国。喀麦隆的冶金工业发展历史也比较悠久,主要是炼铝,生产的铝锭全部出口,独立后政府还发展了铝初步加工,铝锭加工成铝板出口。

农林牧业

喀麦隆素有“中部非洲粮仓”之称。全国70%以上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耕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8%。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实施新农业政策,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食品保障达到较高水平,并每年向周边国家出口粮食。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农牧业生产总值为37.2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喀麦隆农作物可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1970~1991年间,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单一经济作物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独立头20年间,农产品出口值约占全部出口值的70%,1989年占40%。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也占很大比重:1988~1989年占27%,到1992~1993年占据22.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喀麦隆的传统粮食作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高粱、芭蕉、薯类。独立后,政府在努力提高以上粮食作物的同时,注意发展稻谷和小麦生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例如玉米产量就从1978年的35万吨,提高到1981年的40.7万吨,到1991已达60万吨;但是,由于喀麦隆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抗灾能力很低,加之农药、化肥昂贵,以及农村劳动力外流等问题,使粮食生产大受影响,产量也不稳定,如小米、高粱的产量1980~1981年为34.6万吨,到1990~1991年曾急剧减少为21.8万吨。喀麦隆经济作物以可可、咖啡为主,全国1/4以上的人口以种植可可、咖啡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在农产品出口值中,这两项的出口值即占到出口总值的30%~40%,是国家收入的主要依靠。为维持可可和咖啡在经济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始终将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其生产上,在通过向农民提供资金和物资便利的同时,采取种种措施来扩大播种面积、更新树种、防虫治虫、改善经营、提高生产率,所以尽管有天灾和人祸的影响,其产量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特别是可可,它的产量仍居世界第五位。独立后,喀麦隆政府除了维持和提高传统的出口作物的生产外,还注意发展棉花、香蕉、棕榈、橡胶、甘蔗等多种经济作物,以扩大出口作物的品种和逐步满足本国工业原料的部分需要,以上新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提高。喀麦隆的林业以采伐原木为主,独立时原木采伐量为47.5万立方米,80年代初增加到74万立方米,1996/97年度原木产量320万立方米,出口收入占出口总额的12%。喀麦隆的原木基本上供出口。但是,随着木材加工工业的兴起,国内开始生产箱板、纸浆、火柴盒等加工木材,80年代初加工木材为12.9万立方米,到90年代初增至212万立方米。全国约有60余家木材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可达320万立方米,加工木材也供出口。喀麦隆的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在15%~16%之间,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和东部。喀政府重视林业发展,1999年进行林业改革,明令禁止原木出口,并对林地开采权进行公开招标。同年,针对禁止原木出口造成的出口收入下降问题,将树种分为传统树种和推广树种,后一种原木纳税后准许出口。林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2013-2015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数由2.3万个增至2.8万个。牧场面积830万公顷。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6%。是外资投向的第三大发展项目。每年生产12万吨肉,4.5万吨奶,2300吨鸡蛋。喀麦隆生产的肉类基本上不供出口,主要用于国内消费,1979年全国消费的各种肉类为15万吨。70年代每人每年平均食肉为12公斤,80年代平均为18公斤。每年仍需进口一部分肉才能满足全国的消费量。2013-2015年生产肉类566716吨、牛奶385676吨、食用鸡蛋135965吨、蜂蜜3341吨(其中出口蜂蜜900吨)。

捕鱼业

喀麦隆捕鱼业包括海洋捕鱼和河湖捕鱼。捕鱼方法主要是手工捕捞,特别是河湖捕鱼,机械捕鱼只在海洋捕鱼中部分采用。捕捞的鱼除了一部分海鱼供出口外,其余均供国内消费。1990年捕鱼12万吨,虾1000吨。全国约有10万人从事捕捞和渔业加工业。

旅游业

旅游资源丰富,有“微型非洲”之称。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成立了以总理为主席的国家旅游理事会,在国外开设旅游代表处,并鼓励私人投资旅游业。1975年加入国际旅游组织。1985年9月建立喀麦隆旅游公司。1989年成立旅游部。1990年成立“全国促进旅游委员会”。截至2004年底,全国有各类旅馆866家,其中星级饭店98家,外资饭店10家。全国有381个旅游景点,各类保护区45处。主要旅游点有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达等天然动物园。2005年喀旅游业接待外国游客2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2亿美元。2015年,共计拥有宾馆2092家。2016年,旅游业收入为5600亿非郎,占国内生产总值5.3%。

财政金融

喀麦隆独立初期的国家财政预算需要依靠外国补贴来平衡,从1965~1966年度起,开始依靠本国的财源来平衡财政预算。喀麦隆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财政预算逐年上升,独立初仅154亿非洲法郎,1975~1976年度达到1000亿,1980~1981年度已超过2000亿,到1993~1994年度为5760亿。财政支出中主要是行政支出和建设投资。行政支出在财政预算总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1975~1976年度尚占80.6%,到1980~1981年度下降至66%,1993~1994年度已降到近58%;建设投资逐年增加,1975~1976年度占19.4%,到1980~1981年度已达34%,但是1993~1994年度降至约24%(喀麦隆财政部资料)。80年代以来,喀麦隆财政预算不断出现赤字并迅速上升,1989~1990年度为1960亿非洲法郎,1990~1991年度达2590亿,到1992~1993年度已增至3380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度财政收入为14亿美元,支出为15亿美元。赤字1亿美元(约合283.66亿非洲法郎)。喀麦隆政府主要依靠增税、借债等办法来弥补,外债明显增多,1990~1991年度为18070亿非洲法郎,到1993~1994年度已达22840亿。从1989年至1993年,外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44%迅速上升到76.5%,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喀麦隆的外债总额为99.90亿美元,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9.6%。喀麦隆政府已陷入沉重的债务之中,债务利息已在出口总值中占据很大比重,1997年已达20.5%,1991~1997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16.2%。1998年外汇储备为120万美元。2017年财政预算总额为38239亿中非法郎(65.7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了5%。

对外贸易

喀麦隆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独立以来贸易额不断增加。同10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与30多个国家签有贸易协定。主要出口农、林和矿业的初级产品,其中可可的出口在60年代和70年代均占首位,从80年代开始,石油跃居出口商品首位,其次才是可可和咖啡。进口商品中历来以消费品及机器为主,装备物资增长较快。1996年出口总值为21.58亿美元,进口为18.22亿美元。喀麦隆的对外贸易也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深受资本主义世界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直接受着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而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从而造成对外贸易连年逆差,并且不断扩大,1977年逆差为196亿非洲法郎,到1981年已达847亿。喀麦隆政府采取种种措施使外贸保持顺差:1989~1990年度为250亿非洲法郎,1997年达到1.48亿美元(约合863.83亿非洲法郎)。但是这些顺差并没有使政府增加收入,因为每年必须偿还债款及支付债息,实际上喀麦隆的国际收支仍然无法平衡,以至于1998年的外汇储备只剩120万美元。

外国资本

埃托奥独立初期,喀麦隆的经济命脉绝大部分仍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全国200多个工厂企业大多数是法国所创建,占外资总额的90%。1960~1970年的10年期间,法国在喀麦隆的投资已达250亿非洲法郎,为改变过分依赖法资的状况,同时又为争取更多的外资,喀麦隆政府于1968年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投资法”,2014年喀麦隆除了接受法资外,还接受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资本。喀麦隆的外资大部分为外国私人资本,它们主要投入食品、木材、纺织、化学、采矿、港口、银行等重要经济部门,其资本在各部门的总资本中占60%~90%。外国私人资本仍以法国为主,截至1979年底为止,在喀麦隆全部工业公司的资本中,外国私人资本占57.5%,其中法国私人资本占45%。

民族资本

独立后,喀麦隆努力发展民族经济,首先制定“喀麦隆化”政策,采取由政府和私人资本参与外资企业的办法使民族 资本逐步增加,从而建立起合营经济,其次是鼓励本国私人资本创办中、小企业,建立起本国私营经济。喀麦隆民族资本中发展较快的是国家资本,1963年国家资本以2.5亿非洲法郎资本成立了投资公司,购买法国在喀麦隆企业中的股份和向工、农、商企业投资,逐步增加国家资本在外资企业中的比重。1972年,投资公司已在39个重要企业中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为45亿非洲法郎,占39个企业总资本额的1/3。到1979年喀麦隆与外资合营的企业中,本国资本已占52%,主要是国家资本。喀麦隆在实行资本本地化的同时还实行干部本地化。喀麦隆私人资本比较薄弱,在当前私有化浪潮中,喀麦隆民族资本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外国援助

主要援助方为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欧盟、国际开发协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喀获得8.54亿美元外援,其中欧盟援助占57%。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