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崇书

郝崇书

中文名:郝崇书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河北平山县
职业:农民,作家
详细介绍:郝崇书,河北平山县农民作家,河北省平山县政协委员。>>>查看郝崇书详细资料

郝崇书人物生平

2010年10月,一部以西柏坡为题材的纪实文学《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入选中国“百部农民作品”,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向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同时,该书的作者——57岁的平山农妇郝崇书入选中国“百位农民作家”。在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双百”活动评选中,郝崇书及其作品成为河北省的唯一当选者。二十余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作品。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在贫困中坚守理想,用坚强的信念书写红色文学的精神引人关注。 河北省入选“双百”的唯一人 这本书散发着新鲜的油墨气息,装帧精美,设计高雅。封面的上端标有 “百部农民作品”“百位农民作家”字样,正文前刊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为“双百作品”撰写的序言。 捧着这本刚刚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郝崇书的激动与兴奋无以言表。此次“双百”评选活动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六部门组织举办,自2008年发起,历时两年。入选的“百部农民作品”现已陆续出版,向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对“百部农民作品”的出版,铁凝在序言中评价说,“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她称赞这些农民作家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后,“已经开始了新的文化追求。” 郝崇书说,《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一书并不是首次出版,早在2001年就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也不是她的唯一作品。当她得知“双百”评选的消息后,经过长时间的斟酌最终决定把这部作品送去参选。 “这部书的题材宏大,写的是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在西柏坡期间的丰功伟绩,写的是决定中国命运、改变世界走势的大事件,而且对现实具有启示意义。”更重要的是,此题材具有地域特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柏坡、认识西柏坡。“由国家六部门举办的‘双百活动’影响力大,此书一旦入选,便可向全国推广。这是宣传西柏坡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使全国人民进一步认识西柏坡,认识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认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进而带动对石家庄、对河北的认识。” 郝崇书将此书向“双百”组委会申报,经过层层评审,最终入选“双百”,成为我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人。二十年出书百万余字 11月16日,初冬的天气已经颇有些寒意,在平山县古月镇刘家沟,一座简易的农家小院里,郝崇书一边写作,一边搬着破旧的书桌跟着太阳走,阳光照到哪里,她就把桌子移到哪里,“这样写起来暖和些”。 房间的地上,是七八摞她这些年的手写书稿,她仔细地整理并用绳子打成了厚厚的捆儿。几个破旧的柜子里摆满了书,大都是文学类和历史类著作。57岁的郝崇书早年在平山高中教师培训班毕业后,曾任教15年,后在古月镇做过文秘工作,酷爱文学的她此间开始文学创作,并开始在报纸、刊物上陆续发表作品。1995年回家务农,潜心创作。 近20年来,一位农家妇女痴迷写作,每天看书写作达六七个小时,成果也颇丰,先后发表通讯、散文、诗歌50余篇,约十余万字。出版纪实文学《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七月流火》、《共产党之歌》。30余万字的书稿《新中国水电之源》目前也已经完成,正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审定。此外,她还创作了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约定》,书稿也已完成。她又开始了60集电视剧本《金光灿灿西柏坡》的创作,已完成6集的创作。 困境中坚守心中那份理想 在刘家沟村民的眼里,郝崇书绝对算得上一个怪人,他们很难理解一个农家妇女,缺吃少穿,却为啥非要写书。 郝崇书是贫困的,这个没有收入的农家妇女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作为库区移民每个月50元的国家补贴,可这一年600元的收入也常常被她用来买了书。她说,她写的是纪实类作品,必须参考大量资料,买书是必须的。 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常常是吃了上顿下顿还没有着落。郝崇书指着身上的一件黑色上衣说:“这是一位好心人给我的。”说起她的贫困,郝崇书的一位朋友只说了一句话:“在这个年代,她居然连个最简单的电视机都没有!” 由于选题大多是纪实类文学作品,郝崇书的作品是无法坐在书斋里完成的,因此,创作之前的外出采访成为她创作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些年来,她曾到山西、陕西、北京、天津等多地采访。 为写作《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一书,她必须到北京采访一些当年的亲历者、见证者,生活拮据的她是背着干粮上路的。日间采访完毕,夜里就在北京车站候车室或空余地方,热水泡方便面,咸菜就馒头,编织袋就是她的“床铺”。郝崇书至今还记得那时是早春二月,她和衣而卧时的刺骨寒冷。在家里,写作最艰难的时候,她连一把可坐的座椅都没有,只能趴在桌子上写。寒冷的冬季,她没有能御寒挡风的棉衣,冻得瑟缩时,只好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等暖和了再接着写。 是什么力量让她在贫困中顽强坚守?郝崇书说,她创作的作品大多是红色文学,挖掘平山的革命历史。在写作过程中,她常常为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革命先辈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时刻鼓舞着她,转化为了她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她说,生活中的困难是数不清的,可她愿意向这些革命者学习,用毅力、用西柏坡精神去克服。 生命和红色文学连在一起 在这位贫困的农家妇女脸上看不到愁苦与抱怨,却能感受到浑身洋溢的激情,和一种因为心存坚定信念而拥有的坦然。在她眼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她的生命“早已和西柏坡连在了一起,想分也分不开了。”郝崇书对西柏坡的情感可追溯到童年时代,在她的儿时记忆中,村子与西柏坡隔河相望,从她记事起,村里的长者们在农闲时,街里巷外,树阴下面,总爱绘声绘色地讲述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在西柏坡期间的故事,还夹带着近乎神话的传说。“我痴迷那些常听常新的故事,并多次产生看见故事的幻觉。”从那时起,总有一种想法萦绕在郝崇书的脑际抹之不掉,那就是能写一部反映毛主席一代伟人在西柏坡的书,让世人都知道毛主席在西柏坡所做的改变中国命运、改变世界走势的大事。后来随着这一想法的逐步实现,挖掘平山县的红色革命历史,将之生动还原成文学作品以激励后人的思想成为她不懈写作的强大动力。“作为一名平山人,宣传家乡,我责无旁贷。”对文学的爱好和强烈的责任感落在了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她愿意不惜一切去承担它,并为之不懈努力。郝崇书是执拗和开朗的,所以,她选择了在艰难中笑着去完成她的使命。让郝崇书坚定走下去的动力还有来自社会的关爱。她说,创作的苦痛她愿意坦然面对,可这些温暖却让她长久地感动。在创作过程中她遇到了给予她很多帮助的“周老师”。从市档案局退休的平山籍老干部周红妮近年来在老家潜心党史研究,在史料方面为郝崇书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在采访过程中也给予她很多帮助。2001年出版《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一书时,资金困难的她无力解决,时任平山县县长的卢长锁及时帮助解决。在采写《新中国水电之源》一书时,又是县里的领导帮助解决部分资金,她才得以完成外出采访任务。此次当她高兴地把入选“双百”的消息汇报给县领导里,县里的领导也很高兴,鼓励她多写“红书”。 “双百”的入选对于郝崇书来说是一种鼓舞和动力。她说,这都是她继续写下去的无尽动力,争取到2012年的春天,完成《金光灿灿西柏坡》电视剧本的创作。

郝崇书,河北平山县农民作家,河北省平山县政协委员。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