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梅

邓友梅

中文名:邓友梅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天津
出生日期:1931年3月1日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那五》、《烟壶》
详细介绍:邓友梅,(1931年3月1日- ),笔名右枚、方文、锦直等。祖籍山东省平原县邓庄村,出生于天津。中国......>>>查看邓友梅详细资料

邓友梅编导手记

作者:吉林卫视《回家》栏目组编导孙少磊命运是一条路,左手是悲苦,右手是幸福......两界这是2004年冬天一个寒风肃杀的黄昏,一位76岁的老人在临沂烈士陵园的一座墓碑前庄严的敬了一个军礼,然后默默的转身离去。老人叫邓友梅,是著名的小说《那五》《烟壶》的作者,"京味小说"的代表人物。陵园里弥散的是呼啸的风声和寂寥的鸟鸣,忽然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那本传世之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的生命在命运的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和孱弱。生存或死亡,悲苦或幸运,我们没的选择。著作一座墓碑阻隔了阴阳两界,墓里葬着的是为邓友梅深深爱戴的罗炳辉副军长,59年前牺牲在这里,为他送葬的队伍里有当时是还是个孩子的邓友梅。59年后,邓友梅又站在了这里,逝者已矣,当年的少年却已白头。1931年,邓友梅出生在天津海河边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的生活,虽然拮据却也充实,他像所有当时的孩子一样每天上学、回家,感受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馨。然而1937年的"七七事变"却将这份平和与宁静打成了碎片,日军占领天津后,在火车站工作的父亲因为受到日军的殴打,随后失业。这个本来靠着父亲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的家庭在天津再也无法继续生存,只好离开这片让邓友梅眷恋的土地,举家迁回山东老家。但令邓友梅没有想到的是,几年之后他又会回到了这块曾在离别时让他百般不舍的地方,而且是以那样的一种方式回来。 回到山东时的邓友梅12岁,当他慢慢习惯了在山东的生活,并成为了当时山东军区渤海军分区通讯站的一个小通讯员时,部队"精兵简政"的政策又把他这个孩子编出了队伍,为了躲避日伪军的搜索,他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离开山东,返回天津,去投奔在那里的亲戚。事隔60多年,我们追随老人生命的痕迹再次回到了天津,老人寻觅而匆忙的脚步,热切又有些凄惶的眼神让我们深深感受着命运在他心中那深深的烙印。当年的住处已经变成了一个大院,老人在院子里一圈一圈的走,虽已没有了当年点滴的痕迹,但脚下的土地却还是那块土地。当老人擦掉眼泪要一步一步向门口走去,我们以为他会沉沉的离去,可老人却蓦的转身,伴随着一生叹息向着着片土地高高的举起双臂,挥舞......我们不知道老人动作的意思,告别?或者别的什么。也许天津带给了邓友梅太多的伤痛与悲苦。当邓友梅从山东回到天津后,为了谋生而四处找工作的他被骗上了一条几乎死亡的道路——去日本作劳工。一条运送矾土矿石的船载满了一船的劳工从青岛港出发直奔日本,这段海上的航程,不断有病号或伤者莫名其妙的失踪,到了日本,十几岁的邓友梅是劳工中年龄最小的,每天面对的是饥饿、恐惧、殴打和死亡。当老人找到当年招工的地方时,那里已经是一片废墟,背后,就是天津繁华热闹的街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段历史就这样揭过,沉痛也好,慨叹也罢。传奇的命运注定纠葛着悲苦与幸福。在一路火车的颠簸后我们慢慢靠近了那个被老人称为"新生"的城市——临沂。老人一路注视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物,或许,也在注视着时间?从日本历经九死一生回国后,邓友梅在临沂重新参军。自谓"新生在这里开始"。在临沂的几天,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我们心里激荡,无论是邓友梅谈及在陈毅军长身边的日子,还是在沂水边追忆往昔的岁月,抑或在陈家白庄找到当年的老战友那激动的情绪都让这种情愫在我们心里益发滋长,直到老人在烈士陵园中痛哭失声,我们忽然明白,一个7旬的老人几十年后重新回首那些人,那些事,这段烽火岁月在他的生命中被打上的是一种交错,一种诉说,一段苦辣甘甜,是"幸存",又决不仅仅是"幸存"。当年邓友梅参加的是文工团,在这里他最早开始接触文艺,在这里他认识了在他生命转折中一个重要的人——茹志娟。她给邓友梅带来的,是走上文学之路和重回文学之路人生两个最重大的转折。解放后,邓友梅定居北京,进入鲁迅讲习所学习,并在1957年发表了《在悬崖上》,瞬间满目是刺眼夺目的光环。邓友梅然而流星在刹那璀璨后陨灭,铺底盖地而来的反右和文革让邓友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父亲去世,妻子被迫和他离婚,而此时,他却正远在东北进行劳动改造。曾视文学如生命的他被强迫停笔,22年不许写作。 当我们问及老人22年岁月的"空白"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时?老人却转开了话题。这令我们忽然想到的,邓友梅的诸多作品,几乎记录了他人生每个阶段的故事,惟独缺了两个部分:童年和这22年。令所有人惊异的是,文革风波刚过没多久,邓友梅的作品《我们的军长》就发表出来,并获了当年当年的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随后的优秀作品《那五》《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烟壶》等等优秀作品也雨后春笋般相继面世。可以说,是《我们的军长》把邓友梅重又推上了人生的顶峰,但在因为写作因为文学而经历了非人的灾难后他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重又写作发表作品?茹志娟。在听完老人的解释后,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他对茹志娟感情那么深厚,这个在战火中结识的阿姐竟然带给了老人一生的转折。1998年,茹志娟在上海去世。当邓友梅讲到那段故事的时候,他哽咽了当前的邓友梅有一个合美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自然的透着一种温馨。当我们要求老人为我们这次的回家写下点什么时,老人竟然提笔踌躇,最后留个我们的也仅仅是一片"回家"的题目。看着那一纸空白,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徐志摩的一句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