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华

陈琼华

中文名:陈琼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福建省漳州市
出生日期:1918年11月9日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职业:药物生物化学家
详细介绍:陈琼华,药物生物化学家。长期致力于生物化学的教育与科研,为培养中国药学专门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在学术上......>>>查看陈琼华详细资料

陈琼华人物经历

陈琼华,1918年11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其父是当地颇有声望的中医。1930—1936年,他就读于福建省立龙溪中学(今漳州第一中学),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尤其对化学感兴趣。30年代初,他加入当地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屡遭校方警告和处分。1936年《生物化学》春,陈琼华高中毕业,因家庭经济拮据,在家乡小学任教员。1937年,考入国立厦门大学化学系。但不到一年时间,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内迁闽西长汀,他迫于经济来源困难,未能随迁而缀学,回家乡再任中、小学教员。1940年,考取福建省清寒大学生奖学金,就读于国立师范学院理化系。毕业后,到迁至重庆的国立贵阳医学院任生物化学助教。他在大学并未学过生物化学这门课,只得硬着头皮边学边教。在贵阳医学院这段经历,奠定了他以后的专业方向。1947年春,陈琼华应聘到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医科大学)任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在刘思职和张昌颖两位教授的指导下,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两项有关营养学的科研论文和3篇文献综述,这是他初次从事科研的尝试。1950年3月波叶大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由于工作需要,曾三次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长春军医大学短期任教,后调到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协助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生实验课,并参加编写营养卫生学进义部分章节;主讲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新课,并从事过党政工作。在北京医学院近10年期间,尽管工作极不稳定,他仍以很大毅力,刻苦、系统地学习了医学基础课、药学系和卫生系专业课,以及中医药学等近30门课程(包括实验),为其专业主攻方向奠定了基础。1956年秋四季豆,他被调到天津医学院任教,并兼任医学基础部教师党支部书记、总支副书记。整个50年代,陈琼华在北京医学院和天津医学院工作期间,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他大部分时间从事党政工作,在业务上除部分教学工作外,科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60年代初,大力开展“双革运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当时天津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正好又有进修生和毕业实习生。从此,他开始了对中药大黄的系列生化学研究以及营养学的研究,在3年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论文共15篇,先后发表在《药学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和《天津医学院论文集》上。1963年秋,他被调到南京药学院(今中国药科大学)任教,头几年他大部分精力用于主讲生化课和编写普通生化和高级生化讲义;另外,继续指导毕业实习生从事中药大黄的系列生化药理学研究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学和科研均陷于停顿状态。1969—1970年九里香,因科研攻关的需要,陈琼华参加了江苏省计划生育药物——天皂合剂的研究,此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其后,他又进行计划生育生化药物前列腺素E1、E2、番石榴根、四季豆和九里香等的研制。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极不正常的状态下搞科研,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前列腺素E1、E2的研制中,开始时经费只有300元,人员又少,一切杂务都要亲自动手。原料和设备缺乏,他就大搞综合利用和修旧利废。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前列腺素E1、E2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基本试制成功,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