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

亳州市

中文名:亳州市
详细介绍:亳(bó)州,简称亳,古称“谯(qiao)城”,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距......>>>查看亳州市详细资料

亳州市地方文化

民风民俗

类别名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五禽戏老子传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棒鼓舞捻军歌谣亳州剪纸
庄子传说蒙城歌谣卢家笙制作技艺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高炉家传统酿造技艺淮北梆子戏
淮北大鼓清音戏九曲黄河灯阵
亳州二夹弦华佗五禽戏泗州戏(拉魂腔)
大班会晰扬掌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
资料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亳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名录20项,市级名录77项。习俗武术亳州地处中原,武风昌盛。乡民多习武,特别是回民练武成风。亳州历史上武人辈出,晰扬掌、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均产生于亳州。剪纸亳州的旧时大户人家闺女出嫁,每件嫁妆都贴有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剪纸,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内和许多单位的会议室,都饰以民间特色的剪纸。高跷亳州高跷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训民风民俗练有素的团体。大班会:是由亳州班房衙役创造的一种舞剧。“亳州大班会”又称“拉秦桧”、“鬼会”,大班会中的主要人物是通过典型的、性格化的舞蹈动作,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三斗:亳州社会有很多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养花、下棋、搓麻将等,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担任。二夹弦:又名两夹弦,也称"大五音"。国家非物质文化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亳州二夹弦特色鲜明,清音唱腔优美、婉转悦耳。曲牌除正牌《满江红》等外,还有杂曲10多个。曲目有《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亳州梆剧:又称“淮北梆子戏”、“安徽梆子”、“土梆子”,是流行于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种之一,是亳州最受欢迎的一戏剧剧种。华佗五禽戏是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体委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

特色饮食

亳州牛肉馍亳州牛肉馍做法有三道工序:第一道是做馅儿,用上好黄牛肉剁成肉泥,佐以粉丝、葱、姜及多味材料,拌匀后,其形状以能成形不塌架为准;第二道是和面,面和好之后要"醒"好,然后用手按成薄皮,层层卷入肉馅,直到皮薄如纸;第三道是炕,先把炭火生旺,再于旺火上盖一层炭灰,厚度以不露明火为准。然后放上平底锅,兑上清香油,把牛肉馍放锅里文火细炕,并不断转动,使其受热均匀。亳州锅盔亳州锅盔又叫壮馍,是一种独特的食品。做法是,取大块面团反复揉"熟",做成脸盆大一个圆饼,厚约寸许,直径一尺到二尺,表层粘上一层芝麻,放在平锅上文火干炕。油炸膜油炸膜又称油杠,为亳州独有。其形似油条,却比油条短而粗,其味道也似油条,但比油条松软可口。蒙城撒汤蒙城撒汤源于亳州市蒙城县。撒为肉汤、肉杂之意,因其字生僻,特色饮食及特色产品人误写为"撒汤"、"杀汤"等。雁汤是用老母鸡、猪排等为原料,炖好后,打鸡蛋在碗里,搅拌匀后,用肉汤浇沏,制成肉汤蛋花茶。太太鱼太太鱼是亳州的一道特色菜。其名源于亳县县太爷(清末武将)之妻。重油大烧饼蒙城油酥烧饼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用木炭、煤炭或烤箱烤制。质量要求是底面一样,层多边不硬,出炉后点火即燃。面以盐水和,并按季节调整用盐量,反复揉制,再拽成一二尺长的面带,均匀抹上预先制好的猪油、元茴、花椒、葱等混合佐料,卷好制成饼状。入炉前涂以酱色油和芝麻,入炉烘烤时要掌握火候和炉温。烤熟后饼呈黄色。

特色产品

魏武小磨香油亳芍亳桑皮亳紫菀
亳州牡丹古井贡酒高炉酒烟草
亳桐黄牛豪门贡菊冰茶中涡1号杨树
观堂大蒜秦大园萝卜苏赵梨洺流子酒
红堂鼓纺织苔干三官核桃
亳菊亳花粉古城王魁知麻花---
资料来源:
亳州市近现代工业源于传统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地已能制造陶等器皿。三国时期的酿酒,唐代的绢织,宋代的绉纱以及明清时期的减酒、酱胡芹、万寿绸、毛毡等亳产手工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清宣统元年(1909年),同茂顺蛋厂建立,成为亳州现代工业的发端。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