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国)

中文名:巴勒斯坦
详细介绍:巴勒斯坦国(阿拉伯语:????????,英语:the State of Palestine),通称巴......>>>查看巴勒斯坦详细资料

巴勒斯坦文化

语言

巴勒斯坦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

宗教

巴勒斯坦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国内主要有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

节日

建国日:11月15日独立日:8月14日(1947年)国庆日:3月23日烈士日:1月7日,以悼念为争取巴自由、独立和荣誉而在战场上牺牲的数千名烈士。灾难日5月15日(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大批巴人为躲避战争从以色列境内逃往其他国家。后来,巴将5月15日作为民族“灾难日”,纪念当年的战争和民族厄运。)

文学

巴于16世纪初即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19世纪下半叶,巴人民开始反抗奥斯曼的统治,文学也随之开始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以后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与斗争,在文学上都有反映。赫利勒·贝德斯(1875~1949)的长篇小说《继承人》(1920)、短篇小说集《思想的舞台》(1924),赛福丁·伊拉尼的短篇小说集《第一程》、《来自人群》,奈贾提·绥德吉的短篇小说集《忧伤的姐妹》,穆萨·侯赛尼的长篇小说《一只母鸡的回忆》(1943)等,描写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殖民主义者的不满,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诗人阿卜杜·凯里姆·卡尔米(艾布·赛勒玛)(1917~1980)、易卜拉欣·图甘(1905~1941)和阿卜杜·拉希姆·迈哈穆德等的诗作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阿拉伯传统诗歌增加了清新的艺术特色。1948年5月后,大批巴难民逃离家园。巴文学从此分为被占区文学和流亡区文学。被占区文学代表作:迈哈穆德·达尔维什(1941~)的长诗《巴勒斯坦情人》、陶菲格·齐亚德(1936~)在《决不能》、塞米哈·卡西姆(1939~)的《道路之歌》(1964)等。流亡区文学代表作:阿卜杜·凯里姆·卡尔米(艾布·赛勒玛)的《流亡者》(1953)、《祖国颂》(1959)、格桑·卡纳法尼的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1963)、迈哈穆德·里马维的短篇小说《小穆罕默德的疑问》等。

习俗

风俗妇女们过新年,随身携带红粉出门,见了亲友先道喜,然后将红粉涂在对方前额上,为的是抬头见喜,大吉大利。巴人十分热情友好,逢年过节和应邀参加宴会时,通常有送花圈的习惯。饮食巴人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国家,主要是手抓饭或大饼配咖喱羊肉、鸡之类。巴人喜欢吃香辣的食品,他们用胡椒、姜黄等做的咖喱食品闻名世界。巴菜,无论是肉、鱼、豆类,还是蔬菜,绝大多数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他们没有炒菜的习惯,无论是牛肉、羊肉、鱼或是各种豆类、蔬菜,均炖得烂熟。巴是个伊斯兰国家,那里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由于教律规定,喝酒是一种犯罪行为,信徒不许喝酒,但可饮茶。与中国一样,“客来敬茶”也是巴人民接待客人的一种礼遇。到巴人的家里做客,主人随即烹煮红茶招待,往往同时还送上夹心饼干、蛋糕之类点心。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