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

中文名:阿瑟·米勒
英文名:Arthur Miller
国籍:美国
出生地区:美国纽约
出生日期:1915年10月17日
毕业院校:密歇根大学
职业:剧作家
代表作品:《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
详细介绍: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美国剧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查看阿瑟·米勒详细资料

阿瑟·米勒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在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创作中,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的美国文化观念占据着主导地位。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成为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主要关注点。《推销员之死》和《美国时钟》 试图再现的是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对贫困的恐惧;《萨勒姆的女巫》再现的则是对巫术的恐惧等。由此也形成了阿瑟·米勒十分突出的美国本土戏剧的内在精神特征,那就是对自由的不懈的追求精神。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有的是小商人、士兵、农民、女仆、歌星、职员,从社会伦理角度上他们大多是家庭成员、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等。这些人作为社会的底层,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往往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的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危机,最先在家庭中表现出来。往往越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大,所产生的矛盾也最先表现出来。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全是我的儿子》,描写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这是一个发战争财的故事,以父子的悲剧来表现小人物对社会的责任感。父亲为了赚钱,将有问题的配件卖给政府,导致21名飞行员丧生,他的小儿子知道事实真相以后,毅然驾机替父赎罪自杀。多年后当儿子的死因大白后,这个曾经贪图钱财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自私、残忍,他因愧对鲜活的生命而自杀。小人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用战争来发财,这是多么无奈的一种举动,贪婪泯灭了人性。多年后的事实又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罪孽,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道德审判,是战争时期人价值观混乱的表现。另一部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同样是具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小人物命运的故事,美国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可以成为富翁,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强者。《推销员之死》也同样运用了父子关系来作为人物关系的主线,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子关系也随着破败的社会经济而不堪一击。推销员威利·洛曼年过60岁,他认为通过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可以依靠自己的魅力和努力会获得成功。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自己的孩子,忠实于自己的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地兼顾了事业和家庭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却在残酷的经济危机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儿子对他的爱戴,残忍地被社会和亲人所抛弃。在这样难以接受的打击之中,他没有想到仇恨和报复,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想用自己的死来获得最后一笔保险金留给自己的家人。小人物难以抗拒社会大环境的危机,难以挽回事业和家庭的危机,只有用死来挽回他所期望的一切。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对人性的历练是如此深刻,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导致人死亡的深刻社会背景才是最可怕的。但是,米勒认为社会不是唯一的悲剧制造者。他赞赏他笔下的主人公执着地要求一定的“权利”,但也为他们的失败感到惋惜。首先,米勒认为“极端自负可能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从而产生悲剧性的对抗,因为‘不可改变的社会环境’经常‘压制人类,使他流露出来的爱和创造性误入歧途”。此外,米勒还认为,“极端的自私自利会导致彻底的失败,‘良心’如果不经谦逊的调节和理智的指导,可能退化为野蛮的破坏性官能”。米勒对于人争取自我尊严是给予肯定并赞扬的,同时他也告诫人们:人应当避免自我毁灭,个人必须明白并适应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而不是过度自负或固执地追求个人主义的野心。人无法改变蛮横无理的社会,那么追求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伦理关系的可行方法,也许只有用现实主义的自知之明去引导、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发挥人的才能。

艺术特色

阿瑟·米勒的戏剧被称之为社会剧,而且主要以悲剧形态呈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称之为“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哲理,探究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和公正、正直看做是戏剧魅力的主要源泉。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大多呈现为悲剧的审美形态。尽管他所创作的这种类型的悲剧与现代悲剧意识密切相连,但阿瑟·米勒却一再强调它与古希腊悲剧具有内在一致性,即悲剧精神的具有内在联系。阿瑟·米勒将古典形态的悲剧精神与现代悲剧意识进行了有效的嫁接和融汇,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也是属于当代世界戏剧的独特的悲剧审美形态。阿瑟·米勒戏剧创作中存在着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外来之间多重的内在矛盾的冲突和融合,有时颇令人费解,但也因此显现出他所创造的社会剧的独特魅力。阿瑟·米勒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它与古希腊戏剧艺术内在血脉联系中所产生的全新的现代悲剧意识,也在于它既吸收了世界戏剧艺术的精粹,又充分显现了美国本土文化色彩,从而形成了继奥尼尔之后又一座美国本土戏剧的高峰。往事重演即将往事以直观的场面呈现于观众面前,类似于电影中的“闪回”技巧。这是米勒戏剧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对表现主义手法的实践。剧中人物常常受现实中某一因素的激发,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此时仿佛时光倒转,人物从现实回到了过去。舞台上开始上演过去的情景,人物完全沉浸在其中。往事重演的第一种情形是,现在与过去交替进行,运用舞台技巧,使现在情景很自然地转入过去,或从过去场景中自然地回到现实,在同一时间,舞台上只呈现现在或过去一种场景。第二种情形则是过去情景与现实情境混杂在一起,同时呈现在舞台上,这可以说是米勒戏剧的创造与革新。往事重演尤其是过去与现实共存共现的艺术手法在米勒的多部戏剧中都有所体现,这一手法对于伦理主题的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戏剧中,某些往事只为剧中某个或某些人物所知,这时往事往往由剧中人物讲述出来,给另外的人物和观众听,也可以在剧中人物的谈话或讨论中被交代出来。有时,往事为剧中人物所共知,引发人物之间的讨论、争论—这便是米勒戏剧中往事戏剧化的重要手法—“讨论问题”和“追溯往事”相结合。米勒剧中的人物大都因打破伦理禁忌或触犯了伦理准则而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主人公渴望改变现状,但又被现状所困,无法自拔。剧中人物不仅仅认识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还试图走出伦理困境,解开自身的伦理结。主人公努力对一个个伦理结的打破和消解过程便形成了一条或数条伦理线,伦理线又将伦理结连接起来,形成了米勒戏剧完整的伦理结构。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