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

征服者

中文名:征服者
归属:电影
类型:战争
导演:
主演: 卡尔·厄本,穆恩·布拉得古德,克兰西·布朗
出品时间:2006
制片地区:美国
详细介绍:本片根据1987年的挪威电影《白夜迷踪》(Ofelas)改编而来。《白夜迷踪》的故事发生在公元100......>>>查看征服者详细资料

征服者影评

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妻儿、祥和的生活、河流和山林不受侵害;我们将付诸我们所有的一切。生命在流逝,鲜血将流尽;可是我们绝不后悔。因为对幸福与宁静的渴望;我们显得如此无畏、勇敢而且强大。——火神纪。题记。为什么这会成了一部被忽略的电影呢。这部耗资4500万美元制作的集民族、奇幻、剧情、冒险、战争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犹如史诗般的电影却居然没能在中国的影迷中引起并点波澜,实在有点让我不明所以。在我所熟知写电影的朋友们中,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部电影。因为没有足以吸引眼球的明星加盟,因为导演马库斯·尼斯佩尔的名字还不够响亮,因为制片方前后期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到位……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反正这部电影都已经淹没在一大堆大片里没有人注意到它。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跟梅尔·吉布林的《启示录》一样感人;只是因为梅尔作为全世界最成功的独立电影制作人和导演的名号要比马库斯响亮得多。执导《德州电锯杀人狂》以其彪悍风格著称的马库斯也并非无名之辈,如果看过他的那部《德州电锯杀人狂》而且能够接受他的那种电影风格的话,应该会对这部电影有所期待并且应该会喜欢上这部电影。这是一部挺大气的电影,也许多少带着残酷和血腥,可是这要比马库斯的前作温情也收敛得多。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也接近于扎克·施奈德的《300死士》;尤其是那些杀戮和对抗的场面都让我想起了前阵子红红火火的《300死士》。而且这部电影的风格、底蕴和艺术高度上都不比那两部电影差。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600年的美洲大陆。讲述了一个被遣弃在北美大陆上的维京小男孩被当地的印地安人养大并且跟着他们过着平静而安定的生活,善良、朴质、宽容、与世无争的印地安人感化了这个自小生活在残暴的维京世界里的小男孩。电影开始在一场维京人的劫掠和肆杀,为了彻底而完全地侵占这块尚未被开发的富庶之地,他们自从发现了这块大陆之后就从来不曾停止过屠杀;在他们眼里,他们必须把这里原来的所有居民斩尽杀绝之后,他们开始给这块大陆书写一个清澈而且纯洁的历史,富饶、平静、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上兴起了血雨腥风;维京人开始了他们肆无忌惮的烧杀掳掠彻底地结束了这片大陆上所有的平静与幸福。十五年后;他们来到了那个维京小男孩所在的村庄烧毁了所有的房屋并且屠杀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这是一场铁器时代对石器时代发起的战争;也是一场侵略和反侵略的守卫战。富饶的美洲大陆丰富的猎物和单一的社会构建养活着世世代代的印地安人,原始的小规模战争让他们的武器和狩猎工具依旧停留在最原始的石器工具时代,他们只要使用这些最古老的石器和木器便足以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自给自足而平静地生活。维京人则带着他们从欧洲带来的尖锐锋利的长剑划破了整片美洲大陆自古以来的平静,厚重的用以保护自身的铠甲则遮挡住了那些古老武器的所有进攻。武器和装甲上的先进和优胜让他们的杀戮如同羊入狼群般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这是一场铁器时代发起的侵略战以及石器时代的家园保卫战,无止境的欲望以及无边无奈苦痛和充满血泪的挣扎;可以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维京人屠杀了不计其数的印地安人,烧毁了无数的原始村庄,不论男女老幼大村庄小村落都无一幸免。这部电影多少延续了马库斯在《德州电锯杀人狂》里那种残酷写实的执导风格,喷溅式的鲜血和堆积如山的尸骨让这部充满了血泪的电影显得残忍而现实,景美的原始丛林和高高的雪山,极其骇人的雪崩和履着薄冰过湖时的坍塌,电脑特技上的完美效果让这部电影显得磅礴大气。唯美的写景和残酷的杀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赋予了这部电影在精致的镜头构图和颓杀的暴力上形成了一种极致的视觉反差。侵略战里维京人的残酷和惨无人道的屠杀;与守卫战里印地安人和长大的维京男孩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勇敢与无穷的智慧让这部电影一波三折的紧凑剧情显得紧张而诱人。可以说,这不应该是一部被忽略被遗忘的电影。被维京人所遗弃在美洲大陆并且被善良而宽容的印地安人养大了的维京小男孩,他所面临的一方是跟自己同根同脉的维京同族,另一方却是抛开了种族的成见把自己养大的那些宽容的印地安人,他将要面临的是一个极其困惑的窘境:是帮助自己的族人前往下一个印地安人的村落里彻底地斩尽杀绝那些原始未开化的野蛮民族,还是救助养育自己的印地安人并且替他们报仇;这将是个沉重的问题。这一段的剧情设置改编自1987年挪威的经典电影《白夜迷踪》,也许也是这部电影所改编的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人性的劣根性与人性的良知所交织和斗争,矛盾和纠结以及人性的选择,也是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一种轻描淡写的描绘里选择了良知;可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也许,个人的情感摆在了民族和种族大节之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当他把维京人铸就的铁器挥向暴戾的族人,并且最后设计杀死了所有入侵的维京人而保护了仅存的所有印地安人时,他的身影足以被标上伟大。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那部风马牛不相及的《辛德勒名单》里那些获救了的犹太人。这样的一个选择赋予了这部电影浓烈的说教味道。当一个人处于人生的交叉点和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也许犹豫不前,可是我们最终必须由自己来决定我们前行的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或者选择一条错误的歧道,选择了荆棘或者平坦,其实只是在我们自己的一念之差。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是,选择良善,我们有能力决定我们的人生以及前行的路。石器时代战胜铁器时代。从兵器考证学的逻辑来看,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因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中间横亘了两个冷兵器时代;基本上,这是一场现代对古代的战争。然而,电影里的这个故事却违背了这种在力量上的悬殊的导致战争胜负的规律促成了这场家园保卫战的最终胜利。也许,并不是所有的战争结果都纯粹只是以武力的高低来决定的。我记得在高中时代的历史老师就曾经告诉过我,中外历史上所有的任何一场战争的最后胜负都是由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武力上的实力悬殊、装备的优劣只能决定局部战场的失利和暂时的失败,可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最后的胜利终将归于正义的一方。中国最简单的一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早已一言蔽之了。而这部电影里的故事,无疑是符合了这个客观的历史规律;侵略和反侵略的保卫,节节败退的正义最终将取得的胜利就显得一点也不出人意表了。人类有这样的能力,至少我们可以相信自己;当我们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之后,当我们为了这个正确的选择而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和汗水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我们最想要的那个结果。实力的悬殊让我们选择了智取,而正是因为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才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我们能够做到以弱胜强,所以最后正义总会战胜邪恶。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邪恶最终被打败了,所有的维京人丧身于万丈的悬崖之下,正义得到了传颂,人性的良善也最终战胜了人性里的邪恶。所有的一切都结束在必然里。我当然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美好,我也知道很多事情并不可能如同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与结束;然而我们也许并不怎么喜欢不停地被提醒着这个世界的可怕,我们也许更愿意相信我们心里的那些应该归于美好的幻想。众所周知,电影拍出来就是给人看的。然而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却是,导演拍是拍了,却又不想让人好好看。色彩不是黑就是暗盔甲是黑的,兵器是暗的;头发是黑的,皮肤是暗的;山是黑的,水是暗的;除了雪是银灰的,血是深红的,几乎找不到能有强烈对比的色彩。无论对话、行军还是打仗,全都糊做一堆。对话时就看到灰白的牙齿在上下翻飞,唾沫星子倒是没有见到;行军时只见火把在前行;打仗时只有剑还有勉强发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剩下的什么流星锤呀,长矛呀,箭呀,全是黑不溜秋的。难道1000多年前的世界就是这样的?物资匮乏可以理解,总不至于色彩也这么匮乏吧。导演是想通过暗色系来表现当时社会的残酷呢,还是对演员或是场景的细节表示担心呢?动作场面永远只有局部这个应该是追究导演本人还是动作设计还是摄影还是特效还是其他什么什么剧务的责任呢?很明显,导演肯定是想把这部电影拍成类似《魔戒》之类的史诗片的。然而更明显的是,他没有成功。故事时间史诗了,场景史诗了,服饰史诗了,人物模样也史诗了,影片内容也算史诗了,偏偏在动作场面的拍摄上,马上屎湿了。动作场面永远都是近镜头搭配特写,深怕观众看不清楚演员的鼻毛。好几场维京人与印第安人交战的大戏,如果把远近结合得当,相信至少场面上不会输《魔戒》好几条街。偏偏这样的好场面就被拍成一堆或者几堆黑不溜秋的人物抱在一起互砍场面的特写。再比如强渡冰面或是结尾那段坠崖的片段,如果能适当地使用远镜头,无一不是显示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的好机会。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近境特写,倒像是一群本就为数不多,偏又有勇无谋的维京小分队在镜头面前耍宝的雷人画面。加之之前说的色调的超级统一,观众几乎分不清谁是谁。怪不得导演导演是谁?马考斯·尼斯派尔。马考斯·尼斯派尔是谁?他在音乐电视和商业广告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电影界,最出名的应该是与迈克尔·贝合作翻拍托比·霍珀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在我印象里,这类惊悚电影,要的就是近距离特写剧中人物的恐惧神情和肢体纷飞的血腥画面的。如此说来,《开拓者》被拍成写真集并不全是他的错,只是苦了看电影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