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似箭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归心似箭

归心似箭

中文名:归心似箭
英文名:Anxious to Return
归属:电影
类型:剧情,战争
导演:李俊
主演: 斯琴高娃赵尔康斯琴高娃赵尔康
出品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时间:1979年
片长时间:110分钟
详细介绍:《归心似箭》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由李俊执导,斯琴高娃、赵尔康主演,于1979年上映。该片讲......>>>查看归心似箭详细资料

归心似箭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1960年,编剧李克异应八一厂之约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杨靖宇》,一直写到1961年。李克异由于工作关系曾接触过冯仲云等抗联将领,熟悉抗联的发展史,而为创作《杨靖宇》,他又翻阅了大量抗联初创和发展时期的资料,虽然后来剧本暂时搁置,但抗联英雄们的事迹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这时,李克异看了一部外影片,影片塑造了一个对生活感到迷茫的反法西斯英雄。他受到触动,认为自己也有义务塑造出抗联英雄和东北人民中的典型人物。所以,他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写出了剧本《一片归心》(后改名《归心似箭》),并得到了八一厂的厂长陈播和导演李俊的支持。1962年电影摄制组成立,李俊连分镜头剧本都准备好了。但不久后,因为剧本涉及人性问题遭到批判,摄制组被迫停止活动,这一停就停了十六年、。李俊一直惦记着《归心似箭》。十年动乱结束后,他重新修改了分镜头剧本,强化了剧情的人性味和人情味。例如,为了使玉贞这个人物性格更丰满,他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玉贞“使性子”一场戏。尽管当时有意见认为他写抗联战士的爱情戏有风险,但李俊认为,爱情与战争不是绝缘的,只要魏得胜和玉贞的爱情是真实的、合情合理的,人们接受起来就不会有问题。角色选择扮演魏得胜的赵尔康相貌一般,所以对于选他演男主人公,剧组中有不同意见,很多人主张应该选一个英俊的男演员,在试戏时,斯琴高娃也觉得面对赵尔康“爱”不起来。李俊则认为,魏得胜应该是一条折腾不死的硬汉子,在战争环境下,细皮嫩肉的白面书生经不起摔打,他看重的正是赵的农民气质和艺术潜力。摄影基调摄影师陈振中、杨光远根据剧情,决定影片的色彩基调应该是粗犷厚重、色彩浓重,影调鲜明有力。因为影片故事贯穿春夏秋冬四季,为了选好适合的剧情的环境,摄制组到黄山、天目山、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选景。通过比较,摄影师认为黄山、天目山色彩丰富,但园林味重,不够粗犷,没有原始森林的气势。最后决定冬季外景在牡丹江小北湖林场,秋季外景在伊春地区五营林场,春夏季淘金、矿井部分的外景则在北京近郊拍摄。由于影片的冬、春、夏三季节的情节是表现魏得胜死里逃生的经历,所以在色彩运用上,陈振中、杨光远有意避开鲜艳、明快的色调,而选用低沉、浓重、灰蓝色的基调,故而很多场戏是利用阴天或日落后天黑前抢拍的。例如,齐大爷送魏得胜上路的戏,按分镜头脚本是在晴天拍摄。但摄影师从“清时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中受到启发,建议改为阴天拍摄。在拍摄时,他们还用消防车人工“降雨”,放白烟,制造出雨后云雾迷茫的气氛,以此来暗示魏得胜前途坎坷不平,烘托齐大爷与魏得胜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影片后半部分,魏得胜在玉贞家养伤。陈振中、杨光远依据剧情的转化,采用偏暖的基调,以让画面看起来色彩丰富、明快。插曲创作样片出来后,制片厂组织领导、专家和同行观看,专家提意见说故事结尾有些平淡。李俊想通过加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片中主要矛盾均已经解决,加戏只能画蛇添足,所以他转而考虑用插曲来丰富人物的情感,亲自动手写了插曲《雁南飞》的歌词。

归心似箭主演

《归心似箭》演员

《归心似箭》职员

李俊导演)、李克异(编剧)、赵凯制作人)、张维佳副导演(助理))、韦廉副导演(助理))、杨光远摄影)、陈振中(摄影)、李伟才(配乐)、邹昕(剪辑)、许陆初(剪辑)、毕尚源(道具)、寇洪烈(美术设计)、易明慧(造型设计)、张邦宠(造型设计)、赵美(服装设计)、赵家生(视觉特效)、张振声灯光)、甄明哲(录音)、宋文信(布景师)、倪少华(布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