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大稻埕

大稻埕

(台湾省台北市地名)

中文名:大稻埕
归属:电影
类型:台湾台北市地名
导演:
主演: 未知
详细介绍:大稻埕,为台湾台北市地名,今属大同区境内。在台北历史上,大稻埕在清末接替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艋舺(今万......>>>查看大稻埕详细资料

大稻埕历史背景

1851年,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蓝田为了躲避海盗,从基隆搬到大稻埕,兴建了三间闽南式建筑,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铺。1853年,艋舺发生漳泉移民之间的械斗事件“顶下郊拼”,下郊的泉州同安和漳州人被顶郊的泉州三邑人(晋江、南安、惠安)所驱赶,先是奔往北方的大龙峒,但不受当地同安移民接纳,再转到大稻埕,沿着淡水河建起毗邻店屋,形成街市,重建庙宇,利用淡水河来从事对渡贸易,形成以同安人为主的河港聚落区。大稻埕大稻埕(5张)两次英法联军之后,清廷与列强签订条约,开放安平、淡水等港口为国际通商港口。因此,在1860年,淡水正式开港。但是实际起卸的口岸,则包括艋舺和大稻埕。不久之后,艋舺因为河沙淤积,市况渐衰,船只大都停靠在大稻埕。大稻埕于是逐渐取代艋舺,成为北部的商业贸易中心。1865年,英国人杜德来台湾考察,之后引进泉州安溪乌龙茶茶苗,贷款给农户栽种,再收买茶叶烘培精制,是为台湾精制茶叶之始祖。安溪乌龙茶不但味道甘美,而且茶水分呈白、金、黄、绿、红五种颜色,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品尝之后,直夸这是Oriental Beauty(东方来的美人),于是“东方美人茶”的美名大作,国际行情水涨船高,欧洲人趋之若鹜。而因此,外商五大行:德记、怡和、美时、义和、新华利,先后来到大稻埕设立分公司,向英、美等国输出茶叶,享誉国际的大稻埕茶市从光绪年代一直延续到日据时期。在洋行带引下的茶叶贸易,不但使市场扩大,也迅速造就大稻埕惊人的财富。1897年,日本总督府调查,发表大稻埕有茶商252家[1]。此外,通商所影响的不仅是经济,亦将异国风格的建筑、宗教等文化带入了大稻埕地区。1882年,清法形势吃紧,台北毫无防备,乃计划筑城,城址就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间。1885年,中法议和,朝廷决定将台湾增设为行省,刘铭传任首任巡抚。刘下定决心要大力推动新式建设,大稻埕即以其北部货物集散中心的优越地位,成为兴建台北火车站的首要考量之处。刘最后选定大稻埕的南端(前铁路局遗址)兴建“台北火车票房”(今台北车站前身),此举更加带动了附近商街的繁华。除了铺设铁路以外,刘铭传也在大稻埕设茶厘局、军装机器局等公家机构,在该区形成一个“官府建制区”。渐渐地,台北在政经地位与台南并驾齐驱,乃至成为台湾第一大城。也是在这个时候,富绅林维源与李春生合资建昌公司,在大稻埕开辟建昌街(今贵德街),兴建洋楼店铺作为外侨区,出租给外商使用,此后各国领事先后在此设立,商机蓬勃洋风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