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堂

周锦堂

中文名:周锦堂
出生日期:1954年11月
代表作品:《张之洞》《春夏秋冬》、电视连续剧《儿科医生》
详细介绍:周锦堂,1954年11月13日生,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武汉话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武汉市剧协副主席。长......>>>查看周锦堂详细资料

周锦堂话剧表演与成就

振兴

上世纪90年代,湖北本土话剧已不复往日辉煌,观众不断流失。虽然武汉话剧院排的话剧《母亲》、《三峡魂》等在全国均获得了大奖,可话剧院送票都请不到人看。观众不再走入剧场,对周锦堂而言,是任何奖励都抵不了的损失。直到2003年,由周锦堂、刘复、李冰、李铁等人推出的汉味小品剧《搭白算数》才改变了这个现象,票房格外火爆,连演120场,盈利200余万元。《搭白算数》给武汉话剧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搭白算数》的起点太高,这就要求《你我》至少要和《搭白算数》有差不多的水平。《你我》先名为《大男人小丈夫》,人物设计、故事情节与《搭白算数》完全脱离。当话剧排了近四个月已现雏形时,周锦堂他们请了一些观众来观看,反映很不好。周锦堂决定“壮士断腕”,将原先的剧本推翻,另起炉灶。重新编排后的小品剧定名为武汉人最常用的一句俗语“你吓我”,听上去就令市民感觉亲切。《你我》在风格上延续了《搭白算数》的诙谐幽默,人物也一脉相承,小上海、大余、周摆平,这些熟悉的人物又回到了金德里:金德里社区拆迁重建后,居民们喜迁新居。一个社区评选“金德里好男人”的活动,引得新老业主们纷纷登场,上演一个个扣人心弦、新鲜有趣的故事。和《搭白算数》一样,《你我》用诙谐夸张的表演手法,表现了现代社会普通男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兼顾了浓郁的武汉地域色彩,使观众爆笑的同时,感悟人生。《你我》在武汉本土的辉煌战绩,周锦堂并不满足,“我要把它推向全国,在《搭白算数》和《你我》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变成全国观众都接受、喜欢的话剧”。

默默坚守

197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投拍的电影《爱情与遗产》剧组便选中了周锦堂。这部电影在全国一炮打响,周锦堂成了和唐国强等齐名的小生。“第一次触电”后,周锦堂的片约不断,但一部电影一拍半年,剧院领导不同意。而且周锦堂的兴趣也主要在舞台上,为此他推掉了不少影视剧组。现在,中国的影视剧市场十分火爆,拍一部电视剧可收入8~10万元,而话剧院一年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也不过5万元,但周锦堂仍在寂寞的话剧舞台上默默坚守。从话剧舞台到银幕荧屏,从银幕荧屏再到话剧舞台,周锦堂常常要面对选择,但当它们发生冲突时,周锦堂总是坚定于话剧。2002年5月,武汉市举行纪念《延座讲话》发表60周年纪念晚会准备节目,安排周锦堂扮演毛主席,他一口答应。造型师提出要剃掉一部分头发,当时他手上刚刚接了一部电视剧的合约。5分钟的串场节目和几十集的电视剧合约,只能选一个。周锦堂毫不犹豫地坐到了化妆室里:“剃!”剃头就意味着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对他来说,这样的选择并不是第一次。十多年来,为了心爱的舞台,他推掉无数戏约。近几年谢绝了四部20余电视剧和2部电影的邀请,损失近80余万元。由于排戏演出工作繁忙,他不得不把80岁的老母亲送到福利院去照顾。“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可排着戏我是演员,在院里我是党委书记,实在是顾不上。”确实是顾不上,周锦堂顾不上的,还有他自己。年过50,肾结石和高血脂等多种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但他至今还在为繁荣我市的文化事业奔波。“我的心永在舞台上”,这是他的独白。

耕耘创新

天意喜剧社话剧舞台受到影视越来越强烈的冲击,观众慢慢减少,周锦堂却仍执着于耕耘舞台,想办法让“阳春白雪”的话剧艺术,贴近百姓生活。20世纪90年代中期,周锦堂创办武汉天意喜剧社,聚集湖北武汉一批有实力的编导演人员,大家一起探索将武汉的民风民俗甚至“汉话”,融入话剧艺术。 先后创作了200个作品,其中《马虎和周到》系列小品应邀走入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2006年小品《招聘》作为语言类节目代表湖北首次闯进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剧2003年在他的倡导下,发挥剧院擅长喜剧小品的优势,创新了一个全新的剧种――小品剧。小品剧《搭白算数》的演出让话剧重新找回了当年的红火光景,该剧演120多场,票房达到300多万。 “搭白算数”是武汉的一句土话,“说话算话”的意思,只是语词间蕴含了武汉人的豪爽个性色彩。以这句土话为原点,周锦堂与同仁们一道打磨出一台汉派小品剧《搭白算数》,肖慧芳、周锦堂、马启厚、余信杰、李铁等知名演员,通过讲述发生在“金德里”社区的故事,演绎了今天武汉人对道德建设的思考,把少有买票看话剧习惯的武汉观众引进剧场。 人们记住了风味十足的汉腔,也记住了舞台上神采飞扬的“周摆平”。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