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榕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郑榕

郑榕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表演艺术家)

中文名:郑榕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安徽省定远县
出生日期:1924年
毕业院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职业:演员
代表作品:86版《西游记》饰太上老君
详细介绍:郑榕,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表演艺术家。1953......>>>查看郑榕详细资料

郑榕人物评价

郑榕同志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从一九四二年起,从事话剧工作,在舞台和银幕上先后成功地扮演过许多角色,为广大观众所熟悉。他的经历坎坷,耐人寻味。郑榕郑榕是在革命的炮声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革命艺术家,在他青年时代就表现出对艺术的热爱,在学校里就曾多次在话剧中扮演角色,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业余剧团,在"雷雨""日出"等多部戏中分别刻画了不同的人物。但在当时的伪军统治下,艺术的火焰常常被无情的熄灭。抗战时期,郑榕参加了官办的演剧队,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却长期不能演出,艺术家不得不为空洞的艺术之宫而落泪。郑榕从上舞台到离开舞台,从艺六十四年,先后扮演了五十多个话剧角色、八十多个电影角色。一生中,上演过共和国主席,下演过仆人,就是这样一个跨度,在观众的眼里郑榕老是一个张力极大的演员。在这么多的角色中对观众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雷雨》的周朴园和《茶馆》的常四爷。因为演出的时间跨度最长,角色反差最大,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物性格,被郑榕老演绎的入木三分。特别是饰演常四爷。 常四爷是一个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郑榕随着他的年龄增长、学识增长和认识的增长,整个表演过程日渐深入,一上台就能光芒四射,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但在郑榕说来自己是一个不像别人那么有天才、不会演戏的人。他说"直到七十三岁演《雷雨》、1992年演《茶馆》,才真正找到人物内心的线条和感觉。" 可是多少场的观众却压根儿就没看出什么欠缺来。面对很多精彩的舞台记忆,我们真的开始理解什么是'自我要求苛刻'。 郑榕非常勤奋,一到后台,谁也不敢跟他开玩笑,准备起戏来都吓人,谁都不敢招惹他。其实这种作风也得益于人艺,默台与体验生活从来是人艺的传统。日本投降的那年,当郑榕从兵营辗转到了重庆,对白杨说想学戏。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进了一个小剧团,在后台管道具,借着这个剧团又进了戏剧的大门,不久郑榕就上了金山、张瑞芳家,看见了红布皮的《鲁迅全集》,看见了赵丹、郭沫若、周总理和很多大演员,认识了神甫、向困、谢添。 郑榕在重庆看了第一个学习中国戏曲方法的导演和蒙导的《风雪夜归人》。郑榕说,舞台被处理的象诗一样美,民族传统的美,不是从外国搬来的看不懂的美。两把椅子,就两把椅子,伊春一个腿跪在这边缠毛线,缠着毛线,毛线球要下来,从台那边滚到威廉生的脚下,缠到那头,他拿起毛线针来说,扎一下一针见血。这个景象印在了郑榕脑海里,散戏的时候,都不想走出剧场,都忘了走出剧场。那个时期是话剧的黄金时代,出作品、出人才、出观众。大伯:直系军阀郑士琦1950年,郑榕坐着小木船,从重庆出来到武汉,先到青艺打听,知道北京人艺缺人,进了老人艺的宣传队。老舍先生当时写了《龙须沟》,找焦菊隐执导,焦菊隐接到剧本考虑了一晚上,解放前焦先生就有志在中国话剧界做一场革命,但是没干成。那次,犹豫斗争了好久,发现老舍剧本有生活,做了决定,焦先生也是大杂院长大的,于是之也是大杂院长大的,这里有挖头。然后焦先生就问,演员都什么人?他想起用不懂得演戏的年轻人来演,郑榕于是等到了机会。因为在《龙须沟》演赵老头,让郑榕过了一道坎,成为人艺可以真正上台的演员,成了名正言顺的人艺演员。郑榕第二个就开始演周朴园。因为进入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进了人艺之后的郑榕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们记住郑榕所扮演的一个一个人物角色,同时也记住了这样的名字:郑榕。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