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川

张石川

中文名:张石川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1890年
职业:电影导演、电影实业家
代表作品:《空谷兰》、《啼笑姻缘》、《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
详细介绍:张石川(1890—1953),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查看张石川详细资料

张石川人物经历

张石川十张石川六岁那年父亲去世,于是就来到上海投奔舅父经润三学生意,在经润三经营的华洋房产公司当上一名小职员。张石川白天上班,晚上进夜校补习英文,不久就会说上一口的“洋泾浜英语”。1913年,美国商人依什尔和萨佛到上海办起了亚细亚影戏公司,他们很赏识张石川,就聘请他担任顾问并主持制片业务,这年他才二十一岁。张石川在“亚细亚”导演了一些短故事片,其中《难夫难妻》一片算是中国故事片开山之作。1916年,“亚细亚”早已宣告结束,张石川又和朋友合伙办起了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黑籍冤魂》搬上了银幕。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等五人(号称“五虎将”)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片公司。1923年,与郑正秋、周剑云等人组成明星影片公司,任总经理。主张“处处惟兴趣是尚”的制片方针,故公司最初拍摄并由其本人导演的4部影片,除《劳工之爱情》外,内容均不足取。特别是《张欣生》(后改名《报应昭彰》),片中充满凶杀血腥场面,令人毛骨悚然,连当时的统治当局也禁止上映。由于营业不振,张石川执导电影《难夫难妻》使他不得不听从郑正秋的意见,于1923年改拍正剧长片,导演了宣扬“教孝”、“惩恶”,提倡平民教育的《孤儿救祖记》。影片注重电影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性,表现出挣脱文明戏程式羁绊的努力,标志着中国电影朦胧状态的结束和自觉的艺术探索时期的开始。此后几年,他仍和郑正秋联袂编导了反映和同情妇女悲惨命运的影片《玉梨魂》、《苦儿弱女》、《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盲孤女》等多部。1928年,他为追求票房价值,导演了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并连续拍了18集。由此掀起了一股各电影制片公司竞相拍摄此类影片的浊浪。1931年,导演了由洪深编剧、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之后,又编导了《啼笑因缘》(1~6集)。张石川拍片崇尚“票房价值”。鸳鸯蝴蝶派影片赚钱就拍鸳蝴片;武打片卖座就拍武打片;左翼电影兴起,他也拍了《脂粉市场》、 《前程》、《压岁钱》等片;为了配合国民党剿共,他又拍了纪录片《剿匪纪实》……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电影《西厢记》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左翼电影运动的蓬勃发展,他的思想观念也有所转变。同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被选为执行委员;苏联影片《生路》,在上海正式公映,他也撰文加以赞扬。这一时期,他先后导演了表现抗日的《战地历险记》和由夏衍编剧的《脂粉市场》、《前程》、《压岁钱》等进步影片。1937年明星影片公司总厂毁于战火。他带着残存的部分机械、物资加入国华影片公司,任导演,拍摄《李三娘》、《三笑》、《花溅泪》、《夜深沉》等影片。1942年,出任中华联合制片股份公司分厂厂长兼导演制片部长,导演《燕归来》、《芳草碧血》、《英雄美人》等影片。1946年后,为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和上海大同影业公司导演了《长相思》、《乱世的女性》等影片。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一生,共导演长短故事片约一百五十部,题材各异,大部分为言情片。他的从影经历,思想有起有伏,作品良莠并乘,具有结构完整、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特点。35年的历程,他编导了156部影片,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48年,柳氏兄弟(柳中亮和柳中浩)又重振旗鼓,办起了“国泰”和“大同”两家公司,张石川应邀出任“大同”制片主任,当他勉力拍完了《乱世的女性》一片之后,就不能再拍片了。1950年,张石川迁居苏州,不久又重返上海,辗转病榻三年之久,于1953年7月8日在上海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