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正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张光正

张光正

中文名:张光正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区:山东省宁津县张县庄
出生日期:1905年10月16日
毕业院校:天津北洋大学
职业:采煤专家
详细介绍:张光正(1905年10月16日-1990年1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宁津县张县庄,采煤专家。为恢复受......>>>查看张光正详细资料

张光正人物成就

1948年冬,舜耕山南股土匪、国民党散兵游勇、当地土顽等不断骚扰淮南煤矿,煤矿职工民不聊生。淮南局局矿负责人有的逃往南京、上海,大通矿干部、职员处于混乱局面,有的想出走,有的想回老家。面对这种情况张光正忧心忡忡,是留下还是出走?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决定留下来,决心保护煤矿不受损害,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胡师童副局长和李栖凤副矿长。他们都赞同。在他的支持下,成立了大通矿职工护矿队。通过对淮南路矿警察总所驻大通矿队长刘少江做工作,警察队发给了一些枪支,这样,由干部、矿警队、工人千余人组成的护矿队成立了,张光正任队长。护矿队多次抵抗了土匪、国民党散兵、当地土顽的威胁,对保护矿场和职工住宅安全起了很大作用。当时他考虑,必须找到共产党的领导,一则让党了解护矿情况,二则及时向党请示报告,以得到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1949年1月8日,他特派本矿副矿长路景才(工程师)去淮北与共产党组织联系,汇报他们的想法及护矿活动。取得联系后,蚌埠地委副书记刘崇光派六分区情报总站站长王钊随路景才到了大通矿,在大通矿招待所住了7天。王钊同志到矿后,一面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一面说服留矿的职员,保护矿场迎接解放。1949年1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分区二团解放大通矿,通过护矿队的内应配合,大通煤矿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20世纪50和60年代,是张光正为煤炭事业作出贡献的年代。50年代,由于多数煤矿受到战争年代不同程度的破坏,恢复生产是当务之急。当时煤矿生产技术落后,国家急需煤炭,改革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能力是当时的关键问题。50年代,他致力于煤矿的生产建设与技术改革:一是在煤炭部苏联专家组的帮助下,建立了山东省煤炭生产建设计划的编制、审查方法和体系。二是对山东煤矿开采方法进行改革,把落垛式采煤方法改革为长壁采煤法。三是革新设备恢复生产。当时在技术上较大的困难是国家不能供应大型吊泵,只能组装各种型号的卧泵在吊盘上排水,他在枣庄东大井进行试验,并推广全省。四是在新汶良庄矿试验注水泥浆过石门的方法,解放了含水石灰岩限制的可采储量,扩大了可采储量。五是在陶庄煤矿中厚煤层推广了分层采煤法,保证了矿井的稳产高产。60年代,他为山东新矿区的勘探和新矿井的建设付出了心血。为了加快矿井建设速度,加快和提高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针对山东省新煤田埋藏深、含水层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物理探矿新技术和水文地质工作,成立了物探大队,组成了水文地质大队,对新发现的肥城、兖州、滕县三大煤田进行物探,提出了地质报告和水文专题报告。采用建井新技术,在国家没有专款、没有设备供应的情况下,自力更生成立冻结施工队,采用冻结新技术完成了井筒建设任务,解决了在含水层厚,难以施工条件下的建井问题。扩大了建设规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省新建及恢复矿井生产能力增加500万t/a,开辟了肥城、官桥、莱芜、滕县四个新区,完成了新汶协庄年产120万t大型矿井的建设,山东最大煤炭基地——兖州矿区开始开发建设。张光正出身地主家庭,又是一个国民党统治时期工作多年的旧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很大冲击,发配到枣庄农场、新汶更新厂等地劳动改造,他在劳动改造期间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技术工作,积极向有关部门提技术改进意见。“文化大革命”后,虽年事已高,但他不计“文化大革命”中的个人荣辱,仍热情饱满地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兖州矿务局参加煤炭生产建设,无怨无悔地工作,为兖州矿区建设提供了技术,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