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珠

张存珠

中文名:张存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山东章丘
出生日期:1943年1月6日
职业:相声演员
代表作品:海湾战争、山东斗法
详细介绍:张存珠,1943年1月6日出生于山东章丘,相声演员,代表作品有《海湾战争》、《黄半仙》、《山东斗法》......>>>查看张存珠详细资料

张存珠相关报道

生活日报(记者:陈思羽)刊文:《相声要有文化范儿 没有3年诗书底子说不了》生活日报创刊15周年感恩读者专场相声大会,自12月2日晚开始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芙蓉馆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再现当年老济南相声园子的盛况。也有很多年轻读者,渴望在大饱耳福之后,能通过本报了解这些相声名家的故事。从本周开始,本报特别推出“听本土大腕说相声”系列人物报道,每周介绍一位本土相声名家。第一期采访到的是“精通民俗文化的相声大家”张存珠先生。张存珠先生擅长的是单口相声,从艺五十多年来,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相声不应该是逗乐的,应该要有文化底蕴,要有点“文化范儿”。14岁与相声结缘,现在已经从艺51年生活中的张存珠。1956年,张存珠先生14岁时,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大观园听相声,没想到这次偶然的集体活动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当时我老师才20出头,也喜欢相声,听完回来给我编了个段子,让我在同学面前说,这一说不要紧,我就喜欢上了相声。”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时间,张存珠就跑到大观园去听相声。“干什么都耽误不了听相声,就爱这个。”当时的相声按段来收钱,一分钱一段,一分钱相当于半个馍馍。张老爷子幽默地说,“俺听相声不花钱,到了收钱的时候俺就跑。”当时为了听相声,十几岁的张存珠就躲在离收钱的人最远的地方,一看来收钱了就跑,收完钱再悄悄地溜回来。就这样一直听了两年,1960年张存珠加入到济南曲艺团,拜相声大师袁佩楼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习相声,走上专业的相声之路。相声不是简单的“逗乐”,而是一门高尚的职业张存珠表演相声上世纪80年代初,张存珠先生曾与罗广兴、华青(谢治藩)一同被誉为泉城济南的三大名嘴司仪。1983年1月12日,济南市曾举办过一场盛况空前、有122对新人参加的集体婚礼,张存珠先生就担任了那次集体婚礼的司仪。此后,他还在多个婚礼以及庆典场合担任过主持人,深受济南市民的喜爱。虽然社会普遍认为,相声演员做婚礼司仪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但张存珠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婚礼是个喜庆的场合,说相声的人来得快,插科打诨,拿新人、宾客开开玩笑,大家伙儿一乐,现场气氛很好。但相声不是简单的‘逗乐’,尤其在婚礼这样庄重的场合,除了要闹还要把握‘度’。”张存珠所说的这个“度”,就是要求相声演员或艺人要有点文化底蕴,以前没有3年诗书底子是不敢来说相声的。《报菜名》得对烹饪有点兴趣;把《地理图》背过了,起码对世界各地的名字有个印象。别看传统上说相声的人都很落魄,但是相声是个高尚的职业。相声也有雅俗之分,相声是幽默不是滑稽早期的相声都是落地相声,就是没有舞台、站平地上说;后来到了民国时期才进了戏园子;建国初期,马三立先生成立了相声改革委员会,把传统相声中庸俗的、糟粕的东西去除了,净化了相声;最后到了马季先生那里,他把以讽刺为主的相声又进一步升华了,发展出赞美、歌颂的相声,相声才有了今天的面貌,成为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张存珠说了50多年相声,对相声的“逗乐”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相声不是出洋相、不是滑稽。“相声是幽默。小孩子摔在煤堆里,起来一个大花脸,看着可笑,但这是滑稽不是幽默。”已经年近七旬的张存珠,现在仍然活跃在相声舞台,问起究竟是什么吸引他从艺五十多年还依然对相声充满热情,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到老、学到老、说到老。没兴趣,你追着、打着让他学,他也不学;有兴趣,自己拎着点心跑二十里地也要自己拜老师学。”提起现在济南的相声市场还是相对冷清,张存珠认为,什么事都是起起伏伏,相声也这样。一般在国家变革的年代、社会矛盾激烈时,相声发展势头比较好,而在和平年代,相声发展的情况就比较一般。“相声就是讽刺、嬉笑怒骂,在和平年代讽刺谁?总不能老讽刺老百姓吧?那没多大意思!”相声要想在现代社会发展,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形式,所以马季大师发明了歌颂的相声。张存珠听说北京的一些小学里教小学生学京剧,张存珠非常羡慕。他说,要是我们济南的小学也能开课教小学生说相声,那相声就不愁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了。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