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乍得

(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

中文名:乍得
详细介绍:乍得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Chad),简称“乍得”(或译查德,阿拉伯语:?????,......>>>查看乍得详细资料

乍得社会

教育

乍得是黑非洲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2004年乍成人识字率为38%,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平均指数。小学与中学入学率分别为71%和15%。高等教育主要由恩贾梅纳大学、费萨尔国王大学、蒙杜商业技校、阿贝歇科技学院、萨尔赫天文和环境学院等提供,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1500人。2003年,全国共有3653所小学,209所初中和36所高中。

体育

足球是乍得最普及的运动,篮球和自由式摔跤也很流行。

医疗

乍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匮乏。乍得全国共有429个医疗卫生设施,总床位3962张。其中综合性医院仅有三所,即恩贾梅纳中央医院、军事医院和中国援建的自由医院。1998年至1999年,全国有290名医生和1837名护士。人均预期寿命44岁,人口年增长率3.1%。卫生覆盖率30.6%,饮用水覆盖率27%,婴儿死亡率11.5%,成年人艾滋病感染率3.5%。常见病有:疟疾、肝炎、脑膜炎、麻风病、淋病等。

通讯

乍得的通讯业落后,费用高,覆盖率低。乍得电信公司(Soteltchad)垄断乍固定电话和国际长话业务,2005年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3000户。2000年,“Anglo-Dutch MSI Mobicom(Celtel)”和“Egyptian Orascom”(Libertis)公司进入乍移动通信市场,2004年Libertis因未能偿税而倒闭。到2006年底,Celtel公司共有注册用户372000个。2005年10月,瑞典移动电话公司Millicom International Cellular (MIC)进入乍得市场并迅速扩展业务,2006年该公司已有注册用户186700个。2005年,乍Internet服务共有40000个注册用户。2012年,乍有固定电话用户2.99万,移动电话420万。

媒体

全国有35家报社,均为私人所有。《进步报》为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每日印数达3万份。较有影响的报刊还有《时代报》、《观察家》、《我们的时代》等。乍得新闻社为国家通讯社,成立于1966年。乍得国家广播电台1965年成立,主要用法语、萨拉语、阿拉伯语广播。乍得国家电视台1987年12月成立,节目覆盖首都和乍西南部地区。用法语和阿拉伯语播放节目。定时转播喀麦隆电视节目。

音乐

乍得较流行的乐器有“kinde”(一种竖琴)、“kakaki”(一种长3至4米的号角)和“hu hu”(一种使用葫芦作扩音器的弦乐器)。不同种族会使用不同的乐器:萨拉人常用笛子、巴拉风(balafon,一种木琴)、竖琴和kodjo鼓等;加涅姆布人则以长笛类乐器配合敲击乐器演奏。乐队沙里爵士乐在1964年组成,开拓了乍得的现代音乐新领域。随后,其他的一些乐队试图结合现代和传统音乐。但乍得人通常都蔑视现代音乐,在1995年,他们对现代音乐开始感兴趣,这促使一些乍得歌手的唱片和录音带开始被发行。但盗版行为以及法律保障的缺乏都限制了乍得音乐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学

与其他非洲国家一样,乍得的文学被经济、政治等因素打击。很多乍得作家被迫在流亡国外的情况下写作,主题集中于政治压迫和历史论文。自1962年起,20位乍得作家写作了约60部小说作品。较著名的作家有约瑟夫·卜拉欣·赛义德(法文:Joseph Brahim Seïd)、巴巴·穆斯塔法(法文:Baba Moustapha)、安托万·班吉(法文:Antoine Bangui)和库尔西·拉姆科(法文:Koulsy Lamko)。2003年,乍得的唯一文学评论家艾哈迈德·塔博耶(法文:Ahmat Taboye)出版了乍得文学选集(法文: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tchadienne)以在国际和青年间宣传乍得文学。

电影

乍得的电影工业被内战严重破坏,电影院的缺乏也是该行业面对的问题(乍得全国只有一家电影院)。乍得首部电影是1999年由穆罕默德·萨利赫·哈龙(Mahamat Saleh Haroun)制作的《Bye Bye Africa》,穆罕默德后来的电影《Daratt》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伊萨·塞尔日·克洛(Issa Serge Coelo)曾执导其他两部电影《Daressalam》和《Tartina City》。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