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彦夫

于彦夫

中文名:于彦夫
英文名:于景霖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中国辽宁
出生日期:1924年2月1日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职业:导演
代表作品:《创业》,《黄山来的姑娘》
详细介绍:电影导演于彦夫,原名于景霖,辽宁省丹东市人。1924年2月1日生于安东(即丹东)于家沟的一个职员家庭......>>>查看于彦夫详细资料

于彦夫生平经历

迷恋文艺

于彦夫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对电影、话剧和音乐发生了兴趣。本来,他的父亲希望他读完小学后,入商业学校,期待他来日能在银行、铁路或税务局找个“铁饭碗”。由于他迷恋文艺活动,学业不佳,小学毕业后,勉强考入了安东林科高级中学。这是一所农业学校,每周只上四个半天的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劳动实习,对此,父亲大为不悦。在父亲的督促下,他从这个学校毕业后,又读了一年高中,终因成绩不好而辍学。

投考“满映”

是年,于彦夫满怀着当一名电影演员的愿望从安东乘火车到新京(即长春)投考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由于他语不惊人,貌不压众,又无电影圈内的人引荐,结果名落孙山,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怅惘之中。1941年春天,他飘洋过海,到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学了半年养蚕的技术。回国后,他觉得养蚕技术员的生活乏味,便辞去了这个职务。出于对文艺的向往与爱恋,他从辽南回到安东,加入了一个业余剧团,在话剧《捕鲸船》中饰演过一个小角色。这时,他有幸结识了电影厂的一位朋友。在朋友的热心帮助下,他再次投考“满映”。于彦夫

护厂工作

1942年春天,他终于闯进电影厂的门槛,成为“满映”的见习演员,翌年转为正式演员。在“满映”三年多时间里,他所扮演的都是些配角,但通过实践,使他懂得了一些电影的基本常识,然而正如他自己说的:“对于拍电影的目的,却不十分清楚,对于电影艺术的认识,仍是朦朦胧胧。”1945年 8 月 15 日,抗日战争胜利了,“满映”将成为中国人民的电影厂,这给于彦夫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喜悦。他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护厂工作中去,并为把电影厂的重要器材迁往兴山,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作出了努力。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1946年 10 月 1 日,中国人民的第一个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宣告诞生。在这里他干过电影厂中的多种行当:在由陈波儿编导的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由朱丹编剧、方明导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中任导演助理;在故事片《光芒万丈》中任剧务主任;在纪录片《民主东北》中,敲过定音鼓、拉过手风琴,和作曲家黄准一起演唱歌曲,为影片搞音乐配音;还担任过音乐组的副组长。此外,于彦夫还参与了新中国译制片初创时期的工作,他曾同袁乃晨、孟广钧等同志一起去哈尔滨等地招收配音演员,为译制片组建队伍。新中国的第三部译制片《伟大的转折》,就是由他导演的。

导演生涯

他导演的译制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蔚蓝色的道路》、《达吉亚人》等。应该说,他是从导演译制片开始电影导演生涯的。1947年春,于彦夫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土改运动,接着,他又同于洋、陈克、何士德等同志到四野炮兵纵队深入生活。这时,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变化。1950年1月1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王家乙导演的故事片《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和干学伟导演的故事片《沙家店粮站》中担任副导演。1956年他被送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在那里,他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电影导演理论。这一切,从实践到理论,为他独立导演影片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