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华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叶志华

叶志华

中文名:叶志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湖北天门
出生日期:1955年8月
职业: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详细介绍:叶志华,男,1955年8月出生,湖北省天门市九真镇人,农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知名的食......>>>查看叶志华详细资料

叶志华历程

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及科学研究,近年来侧重于农业质量标准和食物质量安全研究与管理工作;"十五"期间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先后率团赴意大利、摩洛哥、泰国、菲律宾等国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全球性及区域性食物安全及食物质量标准会议。2007年4月23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叶志华就我国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问题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讲解。29年前,叶志华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高材生,被选送到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农业科学、植物保护及昆虫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生涯。这辈子与农业有缘“我与农业特有缘,不仅出身于农村,在考入华农之前,我还当过九真区农技站的植保员。这些经历,让我决定这辈子选择与农业打交道。”叶志华说。1977年,在国家恢复高考之后,叶志华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植物保护专业。当年叶志华所在的九真公社参加高考的学生有500多人,真正考上大学本科的就他一人。而在农村从事植保员的这一段经历,也为叶志华进入大学以后学好植物保护科学知识奠定了非常扎实的感性基础。1982年初,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叶志华被选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担任实习研究员,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叶志华说:“进入到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与单位领导和一些专家打交道,深感所掌握的知识还很不够,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1984年,刚好有个出国学习的机会,但必须先通过考试。当时中国农科院及各省市农业科研机构共有70多人报名参考,确定只录取2人,最终叶志华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随后,叶志华被派往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所做研究学者,并在菲律宾大学攻读昆虫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国外学习也相当艰苦,特别是语言问题。因为像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外语基础都很差,基本上是上大学以后从字母学起的,一时难以满足国外的学习生活要求。”凭着一腔求索精神和天门人特有的拼劲,叶志华以全优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提前半年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获得了昆虫学硕士学位,并按国家要求于1988年5月回国效力。1990年,叶志华担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科研处处长,负责“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在繁忙的工作期间,叶志华还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的在职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这是他异常辛苦的一段时光,为了完成学位论文所要求的田间与实验室的试验任务,掌握充足的科学数据,他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才下班休息,就这样坚持了4个半月,人瘦了十几斤。叶志华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获得博士学位。5年之后,叶志华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调派到中国农科院科技局担任副局长。角色的变化,让他开始将视线由农业科研、农业科技管理逐渐投向了我国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鼓与呼在叶志华进入农科院科技局之后,我国也开始着手加入WTO(世贸组织)。“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国内农产品实现供需平衡,我国的农业也更广泛地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大循环,农产品同工业产品一样,应该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关心其产量问题,而疏忽它的质量问题,这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因素,容易遭受贸易壁垒的限制,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法规或是标准来规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叶志华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标准缺乏的问题表现突出:一是标准缺乏,如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只有一些简单的收购标准,仅靠杂质、水分的含量来确认等级,其他的指标,如营养品质、安全性状等都没有标准可言;二是标准陈旧,上世纪一些五十年代制定的标准,到九十年代仍在沿用;三是标准的技术含量低等等,这些现状已经制约了我国农业及农产品的发展。民以食为天,食品从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需要经过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从现实情况来看,食品安全的隐患主要是食品原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在此之前,我国就食品卫生和工业产品专门制定了《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等法规,但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下,这些法规已逐渐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如《食品卫生法》只管餐桌,不管食品原料;《产品质量法》只管工业产品,不管农业产品,对量大面广质量要求繁多的农产品的监管无法可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叶志华先后多次向全国人大、国务院、农业部等部门汇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呼吁我国尽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同时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和检测体系,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为了掌握我国农产品质量的一手状况,叶志华专门到国内一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的结果向全国人大进行了汇报。2002年,全国人大组织《食品卫生法》执法大检查。叶志华作为农业方面的专家,先后参与了这次执法检查启动仪式、在农业部系统的执法调研活动和最后的总结汇报会议,并在几次发言中直接向全国人大汇报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呼吁尽快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加强相关科研机构和检测体系建设。叶志华的发言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等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要求有关部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尽快纳入立法计划,将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相关的规划。这也为后来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中央领导人讲解食品安全问题在叶志华等一批农产品及食品质量专家的推动下,不久,国务院法制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了立法计划,启动了立法程序。经过反复酝酿,多次修改,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最终于2006年4月29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发主席令,同年11月1日,该法规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农产品安全立法的国家,也有利于我国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叶志华说。2003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农科院率先成立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叶志华出任首任所长;2006年11月,经中央编制办批复同意,农业部在该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叶志华又出任该研究中心主任,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所(中心)主要担负着国家农业标准研究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体系建设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着重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检测手段。只有这样,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让老百姓放心自己的菜篮子。”叶志华介绍,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从1999到2006年,农业部、财政部利用7年的时间实施农业行业标准专项计划,我国的农业标准已近3000项,其中国家标准690多项,行业标准1600余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340项。与此同时,全国建成了300多个农产品质检中心,还有1200个县级检测站,包括家乡农业部门的检测站,既有常规例行监测、定点监测、拉网式检查,也有专项整治、抽检等等,形成一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基于叶志华在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等方面发展上取得卓著成绩,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叶志华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评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近年来,叶志华侧重于农业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主持和承担多项有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包括主持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食物安全快速检测、质量控制与预警”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中欧食品质量与安全体系建设研究”、欧盟第六框架计划“欧洲食品溯源性研究”项目和第七框架计划“阳光畜牧业研究”项目中方课题、美国农部美中科技合作项目“中国食品安全第三方认证的作用研究”等。此外,他还多次率团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和欧、美、澳等地区和国家举办的全球性及区域性食品安全和分析技术方面的专业会议或学术会议。2007年4月2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问题举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叶志华为主讲人之一,就我国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进行了汇报和讲解。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