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翰笙

阳翰笙

中文名:阳翰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四川省高县
出生日期:1902年11月2日
毕业院校: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职业:作家、编剧
代表作品:铁板红泪录、塞上风云、三毛流浪记、北国江南
详细介绍:阳翰笙(1902年11月2日—1993年6月7日),原名欧阳本义,出生于四川省高县,中国内地作家、编......>>>查看阳翰笙详细资料

阳翰笙人物经历

1902年11月2日,阳翰笙出生于四川省高县罗场的一个丝茶商家庭。阳翰笙1915年,就读于高县城关第一高等小学堂。1918年,阳翰笙在叙府联中(现宜宾一中)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竹村烈女》。1920年,进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在校期间,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与李硕勋等自发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学潮,反对尊孔读经和军阀委派的官僚校长。学潮失败后,他被开除学籍,并被政府通缉。1922年,阳翰笙与童庸生等人在望江楼公园开会,决定成立四川省社会主义青年团,又在成都成立学生联合会;9月,执导话剧《塔》。1924年,考取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正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阳翰笙在上海外棉八厂的罢工活动中帮助刘华搞宣传工作;6月1日,与李硕勋被分配到全国学总会,筹备全国学总第7届代表大会,做宣传工作;10月底,担任闸北区委书记。1926年5月14日,阳翰笙参加四川革命同志会成立大会并被选为监察委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以后,他先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四军政治部,协助林伯渠等工作。“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后,他参加起义军南征,被委任为所属第二十四师党代表,参加了两次会昌战役,后又调任为起义军政治部秘书长。起义失败后,由海陆丰经香港转回上海;年底,与李一氓参加创造社,共同编辑了《流沙》周刊和《日出》旬刊。1928年3月15日,阳翰笙发表了个人第一篇小说《马林英》;7月,发表短篇小说《女囚》;8月1日,编写中篇小说《暗夜》;8月16日,编写短篇小说《血战》,载《创造月刊》第2卷第6期;10月6日,编写短篇小说《趸船上的一夜》,载《创造月刊》;1929年1月12日,编写短篇小说《十姑的悲愁》;2月1日,编写短篇小说《奴隶》;2月20日,编写短篇小说《枯叶》;7月15日,编写中篇小说《寒梅》;8月,编写短篇小说《活力》,载《萌芽》创刊号;12月20日,编写短篇小说《归来》;冬,上海文艺界筹备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阳翰笙为12人筹备组成员之一。1930年3月10日,发表短篇小说《马桶间》;4月,编写短篇小说《未完成的伟人》;同月,编写中篇小说《两个女性》;同月,编写短篇小说《兵变》;7月,编写中篇小说《复兴》;秋,编写中篇小说《中学生日记》;10月,出版长篇小说《地泉》。1931年3月1日,发表短篇小说《最后一天》,载《文学生活》第一期。1932年2月3日,与茅盾、鲁迅、郁达夫等43 人联名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上海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5月,编写小说《〈地泉〉重版自序》;10月,编写中篇小说《义勇军》。1933年,取笔名阳翰笙;同年,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编写电影剧本《铁板红泪录》,这是阳翰笙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5月15日,编写短篇小说《死线上》。1934年,为艺华公司编写电影剧本《生之哀歌》;同年,担任剧情电影《逃亡》的编剧。1935年2月,上海党组织遭破坏,阳翰笙与田汉等同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0月,虽由柳亚子、蔡元培等营救得以保释出狱,但行动不得自由。1936年5月11日,发表独幕话剧《晚会》(与田汉合作);8月,发表为明星影片公司编写的电影剧本《新娘子军》;同年,编写四幕话剧《前夜》;11月29日,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生死同心》上映。1937年1月,为联华影业公司写电影剧本《草莽英雄》;春,为明星影片公司编写电影剧本《夜奔》;8月,编写四幕历史话剧《李秀成之死》;同月,为新华电影公司写电影剧本《塞上风云》;年底,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阳翰笙被选为常务理事;此外,还编写了电影剧本《八百壮士》。1938年,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阳翰笙被选为常务理事。1939年,当选“文协”第二届常务理事;5月,因伤寒病复发在重庆休养;同年,为“中制”改编电影剧本《塞上风云》,该剧本根据他的同名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改编而成;此外,还担任了悬疑电影《日本间谍》的编剧,该片根据《神明的子孙在中国》一书改编。1940年,为“中制”编写电影剧本《青年中国》;10月,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重庆成立,阳翰笙担任副主任。1941年9月,创作6幕古装话剧《天国春秋》。1943年3月19日,四幕话剧《两面人》脱稿,载《戏剧月报》第一卷。1945年3月15日,创作五幕话剧《槿花之歌》。1947年5月,将“联华”与“昆仑”合并改组扩大为昆仑影业公司,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10月,与于伶、田汉等人集体创作的三幕话剧《清流万里》出版;同年,接受韦布、陈鲤庭的建议,将张乐平的连续漫画《三毛》改编成电影剧本《三毛流浪记》。1948年,担任剧情电影《万家灯火》的编剧,该片由上官云珠、蓝马合作主演。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阳翰笙为南方代表团第一团代表,被选为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团成员,章程及重要文件起草委员会委员,剧影组委员,剧音演出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担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兼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1953年9月23日,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阳翰笙被推为主席团成员和秘书长,担任全国文联党组书记。1954年5月3日,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成立,阳翰笙担任副会长、党组书记。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举行成立大会。经国务院批准,与郭沫若、周扬等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委会会员。1956年2月初,担任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副秘书长。1958年7月,发表四幕话剧《三人行》,载《剧本》第4期。1959年4月,被选为人大代表出席第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3年11月,发表电影剧本《北国江南》,载《电影剧作》第6期;同年,担任剧情电影《北国江南》的编剧,该该片由沈浮执导。1964年3月31日,中国文化部举行1963年以来优秀话剧创作及演出授奖大会,《三人行》获得创作奖。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铺开,阳翰笙回到北京后便失去了自由,随即他被关进“牛棚”,并常被揪出进行批判斗争。1977年,编写电影剧本《赣南游击赞歌》。1979年1月,阳翰笙获得彻底平反;6月,担任政协常委,出席全国政协5届二次会议。1984年5月,发表文章《阳翰笙日记片段》,载《红岩》第2期;8月,发表文章《阳翰笙土改日记片段》,载《乌江》第4期。1986年12月,发表影事回忆录《泥泞中的战斗》。1987年9月3日,发表与赵清阁的通信《灯下谈心》,《人民日报》。1988年1月3日,发表散文《我的生活与电影文学创作》,载《电影艺术》第一期。1991年8月,发表回忆录《李硕勋牺牲前后》,载《党史纵横》第3期。1993年6月7日,阳翰笙在北京辞世,享年91岁。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