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辉

吴文辉

(阅文集团CEO,起点文学网创始人)

中文名:吴文辉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腾讯文学CEO
详细介绍:吴文辉,网名黑暗之心,现为阅文集团CEO。网络文学奠基人—,网络文学商业模式、运行体系、版权拓展机制......>>>查看吴文辉详细资料

吴文辉创办起点

初衷

起点五大神吴文辉于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阅读小说是他最大的爱好。他正是在网络文学萌芽初期,通过互联网论坛,结识了一批网络文学爱好者。同样是这批最初的网络文学爱好者,以及慕名而来的一代代新生力量,追随了吴文辉十余年,他们仅凭“梦想”二字一同为整个网络文学奠定基石。2002年5月,吴文辉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网上开设了一个论坛——玄幻文学协会,即起点中文网的原身。起点的六大创始人分别是黑暗之心(吴文辉)、宝剑锋(林庭锋)、藏剑江南(商学松)、意者(侯庆辰)、黑暗左手(罗立)、5号蚂蚁(郑红波),这6人分别居住在哈尔滨、北京、广州等5个城市,各自有其正式工作,管理论坛纯属业余爱好。他们彼此以QQ名互称,就像这些QQ名颇具江湖豪气一样,他们办公的方式也散发着网络时代浪漫传奇的气息:编辑与作者、客户、协同工作人员乃至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全是在网上进行,完全电子化办公。网传吴文辉有一支固若金汤的团队,集中了网络文学界最资深的编辑,他们为网文而生,他们也甘愿跟随吴文辉重走“起点十年路”,这种江湖气在互联网业内乃至整个商业圈内都是罕见的,这些都与创始人对于行业发展的独到眼界以及接网文之地气的个人魅力息息相关。小伙伴们亲历吴文辉一手打下网文天下,对其膜拜之心溢于言表。

VIP收费制度

从维持生计到实现作者、读者、网站三方共赢最初,起点中文网就如许多由网络读者和作者自发结合起来的文学平台一样,只是热衷于在各个网站的论坛上贴文,远没考虑到所谓行业这个层面。但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大型网站提供的免费空间越来越少,文学网站面临更加直接的生存压力。起点中文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吴文辉所带领的起点中文网在业界公开提出商业化设想时,却遭到猛烈抨击。一方面被认为有辱斯文,被理直气壮地质问:“商业化?还是不是文学啊?”这点如今依然为传统文学所诟病,另一方面,因违反互联网基础服务免费、通过增值服务赚钱的惯例,而被不客气地讥讽为“找死”。当年作为文学网站的后来者,起点中文网的流量还不到最大文学网站的1/5,竟敢扛起收费的大旗,也难怪会贻笑大方。吴文辉坦言,当时胜算不大,但自己是收费的坚定支持者,因为他的信念来源“很直观”。“我是做技术的,很清楚地看到互联网企业如果不盈利只会出现一种状况,就是不停地消耗下去;我们又不是有长期风投的企业,如果不停地消耗下去,只靠兴趣是不能生存的。而且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失去兴趣,但是我们还是想让网站继续生存下去,希望会有人愿意接手。所以核心的观念就是做企业要有利润。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收费是等死,收费是找死,我们愿意尝试一下。”从读者那里收费后,起点中文网并未将收入悉数归为己有,而是在与作者5∶5分成的基础上,再额外地送给他们20%,以3∶7分成。因为在起点中文网看来,单纯从兴趣出发的作品,缺乏物质层面的激励,作品的数量及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吴文辉说:“对于博客,可以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就不写了。但是对于写书来说,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因为文章今天看了明天没有了,然后隔三差五才又出来一些东西,或者说彻底就消失了,这类情况对于读者来说是很大的伤害。但是你又不能去怪写手,他会说我也要吃饭,每天趴在网上写两个小时,大家哗哗鼓一下掌就完了,我每天也需要柴米油盐酱醋的,我坚持写三五个月还行,一直坚持就不行了。”实行收费的第一个月,起点中文网总共只有23部VIP作品,但是由于采用全额支付的制度,使得第一个月就有作者的稿费超过千元。网络写手们这才发现,原来网络创作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事实上,推出阅读收费这一制度,使起点中文网同时解决了作者、读者、网站三方的问题:每位读者支付的费用很少,而积少成多后,一部分作为稿酬,可以支持、激励作者安心努力写作,另一部分,支持了网站的运营和发展;而读者通过点击也就是付费的投票选择,鼓励了越来越多好作品的出现,也就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收费实行一年后,良性循环的起点中文网已经令业界刮目相看:拥有注册会员100万人,作者团队达2万人,月均盈利额超过10万元。“就像自己养一个孩子,父母考虑的角度,就是希望他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环境,而不是自身的利益。”吴文辉说。

发展壮大

不要风投选盛大优势互补得共赢收费模式的成功使起点中文网获得高速发展,竞争对手也争相效仿,开始了VIP收费之旅。而此时起点并未陶醉于初战告捷的喜悦之中,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弱点和瓶颈。网络办公对于决策、管理、执行等企业操作还是有很强的局限性,面对每天两三千万人次的流量,一两百人的作者队伍,以及随之而来的铺天盖地般的经营事务,处于业余状态的团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此外的三个因素也限制了起点中文网的更大跨越:首先,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其次,面对严重的网络盗版状况,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进行应对和反击;再次,需要借助正规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推动起点中文网事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借助外力已是大势所趋。当时,这个刚开始商业化就实现盈利、流量已经超越一些中型门户的网站,足够吸引资本市场的眼球。从2004年开始,就不断有风险投资商前来接洽,其中也包括TOM和盛大这样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但起点创业团队一致的目标并非套现,而是想寻求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风险投资的“快速获利、套现退出”操作模式与此不符,因此他们没有采取多数创业企业选择风投的做法。在TOM和盛大之间,起点中文网的抉择现在看起来真是幸运,而当年他们主要是看中了后者强大的资源。2004年10月8日,起点中文网正式宣布被盛大收购,成为盛大全资子公司。这使得“起点网得以从个人网站蜕变为正式网站,踏上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快速跑道。”吴文辉表示,“加入盛大两年后,2006年,起点中文网的会员已经达到600多万,作者超过6万人,特别是全年盈利近3000万元,相比单打独斗时猛增了十余倍。”吴文辉分析其中的原因说道:“进入盛大对于起点网来说,意味着有机会去共享盛大所拥有的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在渠道销售方面,得到了盛大给予的点卡支持;而24小时客服这类的读者服务,只有在盛大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下才能做到。”盛大自从2004年收购起点中文网后,已经对其进行了两次追加投资,2005年追加了1000万元,2006年追加了1亿元,充分肯定了起点中文网的价值。因为盛大不缺乏制作和研发能力,缺乏的是创意。起点则拥有丰富的原创作品以及和读者互动的平台。从协同效益上看,盛大的收获也不小。以《鬼吹灯》的网游开发为例,通常一款网游的推广费用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而《鬼吹灯》则大大节省了这笔费用。因为经过调查,起点平台上多达上亿人次的用户知道《鬼吹灯》这部小说。在盛大的推动下,一般创业企业渴望的上市,起点中文网也有望得以实现。吴文辉肯定地表示:“起点单独上市的计划,当初只是一个愿望,现在可以说大概在两三年内就会实现。”对于起点中文网这种已经盈利的创业型企业一般不会采取卖出的方式。吴文辉这样解释他们与众不同的选择:“就像自己养一个孩子,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主要就是希望给他找到更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是自身的利益。我们觉得盛大的资源对起点是最有帮助的;我们团队自身的利益也考虑了,但不是作为第一位的。当时没有清楚去想将来它会变成什么东西,我们只想让它变得更好。现在从这个角度说,已经达到了目的。不同的是,没有想到我们会在这里干这么多年。当时我们拿到钱,生活就不会有问题了,剩下的就是为理想奋斗。”当年核心团队的6人中,除一位因为家庭原因离开外,其余仍然全部在起点中文网工作。盛大曾给予起点中文网宽松的管理环境,其董事长兼CEO陈天桥和起点管理层在战略上没有分歧,他也不干预具体的战术和一般的业务。如果起点中文网能够独立上市,他们在为理想奋斗的同时也将获得可观的物质回报。

作家体系

延伸产业链打造百万富翁吴文辉2006年是起点中文网高歌猛进的一年,在出版业、影响力、运营收入等方面继续领跑,日点击率突破1亿。其Alexa排名甚至已经排在了新华网、人民网等大型新闻网站的前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文辉遇到了他创办起点以来最大的挑战:起点的几名编辑出走,创办了“17K原创小说中文网”,同时带走了一批资深作者。吴文辉必须作出艰难的抉择:“对于一些人,是起诉还是不起诉?无论怎样选择,都只有痛苦和更痛苦之分。因为我总想选择一个对公司和其他人都有利的解决办法,但无论怎样决定都不能两全。”考虑到当时的各种环境因素,吴文辉最后的决定还是不起诉。但是面对当时混乱的局面和状态,不想“杀一儆百”的起点中文网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呢?考虑到竞争对手的仿效,形式单一的收费分成模式已经不能承担黏合优秀作者的重任;而且作者和作品团队虽然空前壮大,但作品良莠不齐,依然与用户的需求有差距等因素,起点中文网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原创作者的扶持力度,挖掘更优质的内容,以服务更多用户、探索更好的商业模式。事实证明,吴文辉他们做对了,那就是不纠缠于往昔的是非恩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吴文辉推出业内第一个作家体系,那些众所周知的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大神作者如唐家三少、天蚕土豆都出自这个体系。吴文辉将起点中文网发展成“作家经理人”,将作家明星化、职业化,拥有更多的粉丝,让作者的作品得到尽可能多的读者关注。“造神”并不是吴文辉的最终目的,扶持、鼓励更多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作者,让他们能够有条件进行原创文学的创作才是他的理想,因而吴文辉也创立了业内第一个作家福利制度,这个制度同样被不少文学网站竞相效仿。起点中文网的作家福利成为业界标准,大幅提高了原创作者的扶持和保障力度。面对优厚的待遇,作者要对起点中文网承担的义务是什么呢?吴文辉说:“没有服务期的约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约束,他们好好写作就行了。”那么此番感情投资是否会为他人做嫁衣?吴文辉显得很超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作者的创作历程都是和起点在一起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于整个行业的深度挖掘和推动。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作者都能从这里成功,只是希望能够在这个行业中进行广泛播种。”实际上,起点作为作者经纪人的角色也是相当出色的,其每年出版书籍的数量达到100到200部。迄今为止,起点运作最为成功的案例是《鬼吹灯》。这是一个盗墓故事,在网络上吸引了千万点击率,读者难以细数,其走下大热的网间,成果斐然。除了传统的实体书出版之外,这本书的开发链条还涉及漫画、声讯、海外版权、电影和网络游戏。截至目前,起点中文网从《鬼吹灯》上获得的收入已达500余万元,其中60%~70%属于作者。2008年的起点中文网,作为最大的汉语文学网站,他们每月向作者发放稿费已达200多万元,起点作者平均每月每人收入2000元。除去电影和网游版权收入外,每年因此产生两位年收入过百万的作者,百余位年收入过10万的作者,数千位年收入过万的作者。而实际上,起点中文网的4000名签约作者中,只有几十人专职从事写作。吴文辉总结道:“2006年出现过人员的流失,从感情、从事业上都对起点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在事实证明,他们的离开是错误的,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起点在2008年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付费阅读,这部分用户为50万到60万人,但其注册用户为1400万,付费阅读率仅为5%,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付费阅读所占比例已呈下降趋势,因为网站广告和版权销售收入已经开始增加,各占了10%和20%的收入比例。吴文辉希望未来一两年内,这三方面的收入能够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于广告,吴文辉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的流量很大,每天有2.4到2.5亿人次的流量,相当于新浪的一半以上。”在各种开发环节中,收益最丰厚的网游和电影也将是起点中文网今后的一个主攻方向。至于吴文辉自己,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没有白做这些事情。从很小角落里诞生的起点,今天成为了全中国最著名的文学网站,可以让喜欢写书和看书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而他的理想依旧,在做完手头的事情之后,找个海边安心看书。

媒体评论

在互联网的创业群体中,起点中文网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以至于两个经过以前的被采访者验证的“创业铁律”都被打破了:一是18~24个月时,企业会入不敷出;二是6~12个月时,合伙人会相互争吵,因意见不合有人离开。起点中文网还没花完核心团队集资的区区2万元资金、正式成立几个月后就一直盈利。6位创业者,除了一个因家庭原因离开外,其余一直友好合作。作为已经盈利和前景良好的企业,他们当年没有接受风险投资而是将企业卖给了盛大,由创业者变成了纯粹的职业经理人。而且,创业团队已经在盛大工作了5年,仍然没有要离开的迹象,这种坚守在被收购企业的创业者一两年内就会相继离开的互联网界,堪称特立独行。也许就因为,与绝大多数壮志凌云的创业者不同,起点中文网总裁吴文辉的理想很简单,将来退休的时候,找个海边安心看书。而团队没有分裂,在吴文辉看来就是因为他们团队成员的单纯、认真和热情。起点中文网的创业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成为大家看书和写书的中心;实现的过程也可一言以蔽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共赢。这倒符合了风投看中企业的首要标准:其战略和战术,必须简单明了到一分钟之内就可以说清楚。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