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舫

王少舫

中文名:王少舫
英文名:Shaofang Wa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汉口
出生日期:1920年10月11日
职业:演员
代表作品:天仙配、女驸马
详细介绍:王少舫(1920年10月11日—1986年7月19日),原名王少芳,原籍江苏省南京市,中国黄梅戏男演......>>>查看王少舫详细资料

王少舫人物经历

王少舫剧照1920年10月11日(农历8月30日),王少舫出生于汉口,原名王少芳。1926年,生父王忠惠去世。1927年9月,被送到上海读私墪,三个月后返回南京家中继续读书。1929年八九月间,王少舫被母亲送至上海,正式拜鲍筱麟为师学习京剧。1930年,随师父到江西南昌唱戏。1931年,师父与师母离婚,但王少舫被留在师母家帮佣,在奉师母之命陪师弟学戏期间,他学习了《四郎探母》等多出老生戏;又随师兄到浙江参加水路班子,到南京“大世界”京班参加演出,不但学习了京剧,还领略了扬剧、文明戏、滑滑戏、苏滩、沪剧等多种地方戏和曲艺。后随继父王明山离开上海,来到江西农村。1933年,父母带他随安庆皖钟舞台的老板到安庆唱戏。在安庆唱戏时,他接触到黄梅调,随南洋旅馆的洗衣妇学会了黄梅小戏《苦媳妇自叹》,用在京剧《戏迷传》《纺线纱》等玩笑戏里。这是他从事黄梅戏工作的开端。同年,随继父回南京,在“民业公司”大舞台临时救场,演出京剧《捉放曹》,随后与民业公司签约搭班唱戏。1935年,加入小京班,移植演出京剧《狸猫换太子》,前半部扮演富有正义感的太监陈琳,后半部扮演包公。1936年年初,小京班解散,其失业在家,闭门读书、学戏,后辗转于芜湖、宣城一带唱戏。1938,王少舫一家流落安庆,由继父安排,在皖钟舞台与黄梅调演员合班演出,两个剧种的演员相互帮助,互相客串。这期间,其初次登台演唱黄梅调,在《天仙配》中扮演二姐。1939年,继续与黄梅调合班在安庆华林剧场演出,在连台本戏黄梅调《秦雪梅》中扮演男主角商林,开始尝试对黄梅调的传统唱腔进行修改,并尝试摆脱一直使用的京剧程式,运用从黄梅调、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中学来的手法。黄梅调本无管弦乐伴奏,他请京剧琴师小喜子用京胡跟腔托唱,开黄梅戏有弦乐伴奏之先河。同年,与王剑锋、潘泽海等黄梅调艺人合作演出黄梅调《王清明合同记》,在剧中扮演男主角王清明,工小生。1942年,在安庆推行“京戏皖唱”,以黄梅调演出京剧剧目《四郎探母》。1943年,由于“京戏皖唱”《四郎探母》获得观众认可,王少舫又继续排演了《诸葛亮招亲》《游龙戏凤》《汾河湾》等剧目,同时开始进一步学习黄梅调,尝试在音乐方面对黄梅调进行丰富。1944年,与刘春同合作演出黄梅调传统剧目《白扇记》中的一折《鱼网会母》,在剧中扮演小鱼网。他把京剧的一些演唱和润腔方法吸收到黄梅调中,“拜母”一段的唱腔就借鉴了京剧《四郎探母》中“见娘”的唱法。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成为安庆华林剧院的京剧当家老生。这一年,因为与一位唱旦角的京剧演员同名,他从《扬州画舫录》中取了一个“舫”字,将名字由“少芳”改为“少舫”。1946年,因不堪忍受华林剧场老板剥削,逃出安庆,在当涂、无为等县城和乡镇流动演出。1947年,从无为来到芜湖市区,在“大娱乐”剧场演出。1948年,在当涂、合肥新民剧场演出。1949年1月,合肥解放,合肥军管会接管了在新民剧场演出的京剧班社,改名“新生平剧社”,王少舫任社长。在王少舫带领下,剧社创作了《逼上梁山》《红娘子》《三打祝家庄》等京戏剧目,受到群众欢迎和领导表扬,并被安庆等地同行移植。12月,成为皖北地区各界人民会议的人民代表。1950年,在安庆文联主席王芳松鼓励下,王少舫决心正式“弃京就黄”,从合肥移家安庆,成为民众剧场的主要演员和总负责人。他带领黄梅艺人翻演传统剧目,移植京戏剧目《石头人招亲》,排演连台本戏《二度梅》《左维明巧断无头案》,配合斗争形势需要编排了反映时事的《打灶王》《父子争先》《贪官与恶霸》《仇深似海》。10月21日-25日,作为黄梅戏的代表参加皖北区文艺工作会议。1951年,私营剧团改制后,担任民众剧场管理委员会主席,响应政府号召,排演现代戏《劝夫上堤》《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剧目,并在《小二黑结婚》中扮演二孔明。在排新戏期间进行音乐改革,添加灯光、布景,为黄梅戏的创业打下基础。1952年,参加安徽省戏改集训,与严凤英、潘泽海等演员排演了黄梅戏《路遇》《蓝桥汲水》《秦雪梅》,与严凤英、编剧郑立松等整理了黄梅戏传统剧目《打猪草》,移植《柳树井》等剧目,于11月到上海演出。1953年,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蚌埠为视察治淮工程的谭震林等中央和华东局领导演出。其后,与严凤英等组成“黄梅戏赴宁演出团”与到访中国的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联欢,6月10日,为波兰客人演出由《游春》《送绫罗》等组成的传统小戏。送走波兰客人后,留在南京公演。10月4日,随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离开北京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9月至10月,在华东区戏曲会演大会上,与严凤英合作演出神话剧《天仙配》,在剧中扮演纯朴、忠厚的董永,获得演员一等奖;11月,开始排演从越剧移植来的剧目《春香传》,扮演痴情公子李梦龙。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石挥执导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王少舫在片中扮演董永。1956年,在合肥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中,与王毓琴合作演出黄梅戏《告粮官》,塑造了光明磊落、疾恶如仇的普通百姓张朝宗,并凭借在该剧中的表演获演员一等奖。秋冬之际,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广州巡回演出,上演了《天仙配》《夫妻观灯》等剧目。同年,被评为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7年,与严凤英等带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天津、福州、厦门、汕头海防前线演出,历时七个月,行程四千华里。1958年6月12日,参加安徽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戏剧语言座谈会,发表了《词要归功》的发言,谈地方戏曲唱词的编写。1959年,参演由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女驸马》,运用俊扮丑演的表演手法塑造了诙谐、风趣的老生角色刘文举。1960年,与严凤英共同主演的以太平天国事迹为题材的黄梅戏《宝英传》在合肥上演,他借鉴京剧“武老生”的经验塑造了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1961年1月,与严凤英主演的《宝英传》在合肥公演。4、5月间,在安庆地区巡回演出,表演了《女驸马》《打金板》《刘三姐》等剧目。同年,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1962年,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安庆地区公演。1963年,在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中扮演助人为乐的金牛星。同年,参加现代戏的改编和排演,与导演乔志良等人将上海戏剧院创作的话剧《年轻一代》改编成黄梅戏,在剧中扮演老当益壮的革命干部林坚。1964年,到望江县宝塔乡农村劳动锻炼,在城内的望江剧场演出《打金枝》《夫妻观灯》等传统剧目。1965年,在皖南山区演出,并上黄山参加招待越南主席胡志明的演出。1966年至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罚为勤杂工,在“牛棚”内外受辱。1970年4月,因《天仙配》被株连,遭巡回批判,随后被送到和县的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劳动锻炼结束后,回到黄梅戏演员队,参加了移植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的排演,均无唱词。1972年6月,导演小戏《一篮花生》。9月,排演现代戏《奇峰岭》,在剧中饰演老书记。10月,为参加全国篮球分区赛合肥赛区运动员游园大会演出《军民一家》。1973年,导演小戏《主课》《书记搬家》并参加两部戏的演出。1974年,在安庆人民大会堂演出小戏《奇峰岭》《向阳花》《军民一家》。1975年,赴北京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的演出,在中山公园中山音乐堂演出《海港》第六场《壮志凌云》,饰演马洪亮。1976年,在广州拍摄黄梅戏电影《红霞万朵》,饰演青山伯。1977年,导演黄梅戏《箭杆河边》,并出演佟庆奎一角。1978年3月,赴上海演出黄梅戏《南国锋烟》,在剧中饰演何老爹。6月,导演小戏《人老心红》。9月,黄梅戏《天仙配》恢复公演,在剧中扮演董永。10月,黄梅戏《女驸马》恢复排演,在剧中扮演太师刘文举。《路遇》(严凤英饰七仙女、王少舫饰董永)1979年1月,参加安徽省文艺调演大会,演出现代戏《袁璞与荆凤》,凭借老校长一角获得演员一等奖。2月5日,与潘璟琍合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演出《天仙配·路遇》。3月21日至5月12日,赴广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官兵,在南宁演出《天仙配》《女驸马》片段和小戏《军民一家》。6月,排练古装剧《陈州怨》,在剧中扮演包公,工花脸。通过此剧排练,他对于黄梅戏花脸表演和唱腔进行了探索,填补了黄梅戏没有花脸唱腔的空白。10月,在《罗帕记》中饰演王科举。同年,恢复排演黄梅戏《江姐》,在剧中扮演叛徒甫志高。1980年3月,其出演的古装剧《陈州怨》在合肥江淮大戏院演出20场。5月,在安徽省广播电台录制小戏《普查花开》,宣传第一次人口普查。11月30日,率团赴香港演出,公演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剧目。1982年2月,在南京、九江、南昌、长沙等地公演《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同年,为上海唱片厂录制唱片《山伯临终》(饰梁山伯)、《包公赔情》(饰包公)1986年1月,抱病随团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慰问演出,在小戏《军民一家》中扮演热情风趣的张大伯。4月,在上海莎士比亚戏剧节演出改编自莎翁剧作的黄梅戏《无事生非》,扮演风趣、幽默、为青年男女牵红线的将军唐德隆。7月17日,病情加剧,被送往医院抢救。7月19日,因病抢救无效,在合肥逝世,终年67岁。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