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芳

孙连芳

中文名:孙连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7年8月
详细介绍:孙连芳,女,汉族,1977年8月出生,大学,中共党员,贵州省镇远县第四中学教师。 2000年初,宁波......>>>查看孙连芳详细资料

孙连芳人物简介

孙连芳,一九七七年八月二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州区,一九九八年四月三十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九九年七月毕业于宁波高专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宁波市一家公司工作。二OOO年初,孙连芳自愿报名参加由宁波市团市委发起的向社会招募到贵州支教青年志愿者团。当时她的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也越来越好,享受着物质、文化生活层次高的优越条件,但她排除了来自家长、朋友的重重阻力,于二OOO年八月二十九日只身来到贵州省镇远县金堡中学支教。2001年,被贵州省文明办、共青团贵州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贵州省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金堡中学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学生较多,在支教之余,孙连芳便立即投身助学活动中,从学生的起居、着装到学习、生活用品,无一不关心,每月的工资,有近三分之二用于学生的学习用品添制、学生看病、生活等费用,而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经常用方便面充饥,辛勤的工作,无私的奉献,得到了学校的好评、家长的称赞、学生的崇敬。2001年春季,正是很多流行疾病盛行时期。孙老师班上吴琼同学连续三天没来上课,也没有请假,于是她就抽空去了吴琼家。她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留有年老的奶奶和妹妹。孙老师一摸她的额头,感觉发烫,心里一惊,马上向学校请假,带她去了县医院。当时就有老师劝她,“孙老师,你这样做未免胆子太大了,万一途中出什么事,这儿的家长很难讲道理的,到时,你还要吃不了兜着走。”说实话,孙老师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不忍心看着稚气的脸翻白、发烧。医院一检查,高烧40.3度,拍完X光,断定重度肺部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就可能病变为肺结核。小姑娘听了,一下子扑在我怀里嚎头大哭起来。孙老师也顾不上肺炎是否会传染,紧紧抱紧了她。回到学校,年过70的奶奶,带着花生、蕨菜、果芍……向孙老师表示感谢,她说:“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尽管这些都是不起眼的东西,但我又怎能接受这位白发老人的这份谢意!这是我至今收到的最厚重的礼物。”支教结束后,孙老师回到了宁波,可她心里装着的还是这群孩子,割舍不了与苗乡侗寨孩子的感情。同时,又收到了曾与自己朝夕相处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恳请我再回到他们中间的信。当她再次向父母亲友们说出再回贵州镇远时,父母、姐姐、朋友都极力反对,百般阻止。但她想到了她曾教育过的孩子们,仿佛又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期盼焦急的心灵,……。于是,她再一次决定:义无反顾地又踏上了返回镇远的旅程。心想:将自己的青春献给大山里的孩子,值得!2002年腊月二十六,中央台记者从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了解到孙老师情况后,准备采访她,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拍成人物专题《过年,你在他乡还好吗?》。因此孙连芳也推迟了回家的时间,她爸至今还在抱怨,到大年三十晚上11点才等到你回来……此片2003年正月初五在中央台《新闻30分》栏目中播出,当时她自己也不知道播出这一事,第二天,邻居告诉她才知道,令她出乎意料的是,事后她收到了许多全国各地的来信,有帮助学生的,交友的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在深圳过年的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离休干部汪乃珏在无意中看到了此报道,非常感动,就主动与孙连芳联系,要求在镇远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为此,她不就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不顾有病的身体走村串寨,爬山涉水,收集贫困学生的家境情况资料,整理归类,发往南京东南大学汪乃珏教授。此后,汪乃珏教授资助金加上孙老师微薄的部分工资,就统一由孙老师代理发放,当时孙老师建议他们通过组织来做此事,但老人不愿意,这样至此已有五年时间了。五年里,她定时按资助方要求,呈寄《审核被资助人名单》、《资助清单》、《被资助人学习成绩报告单》等,共资助贫困生25人次,资金共计3万余元。2003年8月5日上午9时,太阳已高高地挂在了天空,而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市在朝晖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而繁忙。此时,在市内东南大学图书馆内却打破了假日里的宁静,这里正举行着东南大学自建校以来最热烈隆重而非常特殊有意义的欢迎仪式,东大副校长易红亲自主持,欢迎来自贵州深山里的孩子们来南京“开眼界”。孩子们一下火车,看到都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高楼大厦耸立云间……好一片繁华景象,都不约而同地为之感叹。当他们在车里看南京金鹰大厦时,头抬得越来越高,眼睛睁得越来越大,又充满着那份好奇,而孙老师越觉得心酸,毕竟还有许许多多大山里的孩子无法看到外面那精彩的世界……孙老师带领山里娃的南京之行受到了各媒体的广泛关注,江苏电视台、《南京晨报》、《现代快报》、《镇远报》都以“东大迎来深山里的小客人”、“贫困八少年见到南京爷爷”、“受助生见到恩人汪爷爷”作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的这趟南京行竟大破了他们同龄孩子们的几个第一: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高楼…… 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很多记者和我一样,都感到十分心酸,于是有一些记者也加入了支助学生的行列。11日当我们离开上海时,所有的人都泪留满面…… 这一幕孙老师会一直藏在心里。二OO四年,《当代贵州》第21期,《特别策划》《人物》栏目,以“我选择我无悔”为题,刊登了孙连芳的事迹,宁波镇海广播电台实地专访了她,并制作长21分钟的配乐专辑《让我留下的理由太多、太多》,此节目获得了2003年浙江省广播“好节目”评比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又一次引起广泛的关注。二OO四年十一月,汪乃珏教授一行两人,专程从南京赴镇远实地考察。孙连芳老师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日夜兼程赴贵阳机场接送,盛情接待,自己掏腰包,不花公款一分。回到南京后,他们还开玩笑和孙老师说:“小孙,你看我们都这么难得来贵州一次,你都舍不得多陪我们几天,”听了,她真感到无比愧疚,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也只好请他们原谅了。汪乃珏教授的考察,又以《走进苗乡侗寨》为题,刊载到《东南大学报》,全面的介绍了镇远教育现状。一石击浪,浪千层,最近又有一批捐助者解囊相助。无锡民营企业家张浩先生已与孙老师取得了联系,近期也将到镇远考察,将给贫困学生注入新的希望,爱心助学之接力又将拉开。孙连芳老师的支教助学工作,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她那颗善良、真诚、无私的心;感动了不少有识之士。也让我们感动,透过汪乃珏教授给她的信,就能让我们看到这一点。孙连芳老师:您好!素昧平生,突然给您写信,是看了中央电视台关于您的报道,感动之余,决定给您写这封信。我想最近您会收到许多各种各样的来信,正忙得不可开交,但为了表达我的心意,还要打扰您,能在百忙中复我一信,为盼。我是东南大学一名退休教授,老共产党员,离休干部。我了解山区办学的困难,我热爱山区有志向有出息的孩子,我很想在他(她)们有困难的时候,尽我微薄之力,扶他(她)们一下,拉他们一把。今年我已七十多岁了,不太可能到您那里,和您并肩战斗了,但在贵阳、在凯里都有我的学生,我自己亦可在经济上酌量予以支持,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可以成为您在山区艰难办学的后援,请您转接受这份心意,提出您的想法,我们先交换意见。一个您可以值得信赖的老师。汪乃珏二OO三年二月二十六日短短的话语,无华丽的词语点缀,但是孙老师的事迹,却激活了七十多岁老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救助贫困孩子之心。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共产党员人格与魅力,他将会打动更多人的心,去为贫困山区的孩童们求知求学,奉献我们的爱心。孙连芳老师还有许多未被身边人知道的无私奉献、援助他人的事,她从来不愿在世人面前讲起,只是在搞好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默默地为贫困学生的救助积极工作,更值得提到的是:二OO四年七月,远在宁波的父母、姐姐通过各种关系为孙连芳联系好了调动单位,她大姐亲自从宁波赶到镇远,为其办理商调手续,老父也一天几次电话催促,并以不调回宁波,便断绝父女关系相逼。但孙老师想到的是,如果她走了,十多名被救助的贫困学生,以及更多的救助渠道将失去联系,他们极可能在精神上、知识上再次返贫。她又一次毅然选择了留下……我们只需花几个小时就能走出大山,可那些大山深处的人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呢?才能走出大山呢?她常说:“人生只有那么短暂几十年,我只不过做了一些普通共产党员想做的事而已。没有什么别的,相信在祖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引导下,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谈起今后的打算,孙老师毫不犹豫地说:“教育是一项德政工程,在我的有生之年,就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把爱心送到更多的贫困家庭,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能上好学,读上书,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阻止不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们坚信,她是这样说的,也必将是这样做的,而且会做得更出色。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