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全

史建全

中文名:史建全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详细介绍:史建全,影视编剧。曾工作于中央党史出版社、《炎黄子孙》杂志社、《科技日报》、《中国检察报》等。历任美......>>>查看史建全详细资料

史建全个人经历

艺术不是“学”出来的“事实上,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身上都具有在他或她那个领域,或曰行当,所必须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史建全说。史建全从小在电影院里长大,看电影成了他儿时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因此使他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术专业出身的他,并没有上过戏剧学院,也没有正式接受过编剧方面的教育。小时候他只是酷爱画画,长大后想做一些与绘画有关的事,阴错阳差地进入了电影界。开始做电影美工,写作完全是“被逼着”做的。他认为自己能做编剧,是具备一定天赋的:“我觉得艺术都不是‘学’出来的,不可能说学生上了美术系就能做画家,考上音乐学院就能做歌唱家。艺术是靠自己感悟,一个好的艺术家绝不是教出来的。”从小史建全就比较喜爱写作,他的作品从故事结构到人物台词都是从内心流淌出来,从心灵的激情中诞生的。这种用感情写作,真实直面生活并能把握文字以表现自己心中画面的能力,也许就是他的天赋。史建全说:“编剧和美术一样,七分靠天分,三分靠勤奋。艺术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力实践不像知识,不能教也不能学,艺术需要的是可供自由发挥才情与想像的宽广空间。”就是这种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与生俱来的悟性,让史建全创作出了一部部经典的作品,其中主要电影作品有《血性山谷》(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会奖)、《司马敦》等;主要电视剧作品有《无悔追踪》、《针眼儿警官》、《冬天不冷》、《一双绣花鞋》等。在北京市广电局2008年征集的优秀剧本中,他的电影剧本《冰坝》和电视剧本《解放》、《银影春秋》同时入围。艺术是共通的史建全专业学习的是美术,但却转行做了编剧。他认为艺术之间都是共通的,美术对他的编剧生涯也很有一定影响:“美术教育,比一般别的学科所受教育要充分得多、科学得多。哪怕从小接触的不是特别优秀的老师,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宽泛和自由的,绝不会压制个性,这就是美术的特点。”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曾说过: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史建全认为:美能促使心灵活力的陶冶,写作时的审美不能有强烈的功利目的,而是表达合乎自己感情和想象力的生活,让一种理想中的美流露在笔下。而写作不仅要懂得审美,更要有严肃认真的做人态度。他所接受的素描教育,正是非常科学和严谨的。“一丝一毫一分一厘都会影响作品的好坏,”他说,“不论从事任何工作的时候,这种严谨都是一把卡尺,不仅对思维逻辑,对人的一生都会有影响。”扎实生活,诚实写作“扎实生活,诚实写作”,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对作家提出的的倡议,希望作家们清醒地意识到,扎实的生活基础和诚实的写作态度是一个作家无法回避的两门基础功课。越是坚持诚实的写作态度,就越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生活是艺术生命的源泉所在。没有扎实的生活积累,没有诚实的写作态度,一个作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久远。而这两句话恰恰是史建全生活和创作的真实写照。扎实生活,对生活真实地进行感受,深刻地理解。每当进行一部作品的创作,史建全就会“潜入”到时代生活中去,感受正在发生的历史变革,感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想方法和情感形式方面所呈现出的复杂形态和心路历程。史建全不仅遵循着诚实写作的原则,在艺术精神上真实诚信,同时,他在写作技能上也精益求精,并不断提高自己驾驭题材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叙事能力和结构能力。史建全的作品,无论故事或是人物都给人感觉特别真实,以平常人的平常心说平常人的平常事,让人觉得很熟悉,很亲切,京韵十足。史建全认为,只有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做编剧,才能创作出真实的作品。写作是人与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有源于生活的作品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进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把写作与真实生活相结合,才能在作品中诉真情,做真人。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即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史建全认为,“人们说感性的东西必先经过心灵的净化,才能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感性力量。所以优秀的编剧必须懂得每一组图景落实到纸上之前,要先在心灵的明镜和思想的香雾里一一展现,并且反复整合,这一过程就是创作意义上的心理认知。比如说,《针眼儿警官》就是通过一个警察的视角,看生活中许许多多现实,现实的复杂性必须依靠心灵的明镜浓缩成有个性的形象和有情趣的故事才能表现出来。否则我们无法想象繁杂的现实怎样表现,扣人心弦的情节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犀利观察,和对时代的高度敏感。”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