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小云

盛小云

中文名:盛小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区:苏州
出生日期:1969年1月
毕业院校:苏州市评弹学校
职业:苏州评弹演员
代表作品:莺莺拜月、新木兰辞、白蛇·断桥等
详细介绍:盛小云,女,汉族,1969年1月生,民进会员,苏州评弹演员。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查看盛小云详细资料

盛小云人物经历

盛小云原名陈红卫,出生评弹世家,父亲陈瑞安是上海青浦人,苏州弹词演员。母亲盛玉影是浙江平湖人,也是苏州弹词演员。父亲习弹词拜的师父是擅说《落金扇》和《游龙传》的唐竹平。母亲学弹唱跟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苏州弹词名家周玉泉,擅演的主要书目是据周振玉说演本改编的《白罗山》。以此而论,盛小云应当是苏州弹词的门里子弟和世家出身了。那个年代,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都被禁演,评弹也被称为“靡靡之音”而受到重创,盛小云出生10个月就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射阳农村,在那片盐碱地上度过童年。在苏北的田间地头,一晃就是9年。这9年里,虽然生活困难,但小红卫(原名)却表现出了令父母惊讶的艺术天赋。广播里放的曲子,露天电影里的唱段,小红卫听一遍就能哼出来,那时候全家唯一的娱乐就是听京剧、唱京剧,一部部地听样板戏,从《红灯记》到《杜鹃山》,小红卫都能模仿得像模像样。1978年,读小学二年级的陈红卫跟随父母回到了苏州,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才知道父母原来是从事评弹这个职业的。复苏的评弹演出异常兴旺,小红卫也开始出入书场,觉得说书“蛮噱格,好白相”(苏州话蛮滑稽,挺好玩的意思)。小学寒暑假演长篇,小红卫就泡杯茶,坐在书场里听,长书一听就是半个月。盛小云那个时候最喜欢吕也康的《三国》,就这样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评弹。1979年,陈红卫10岁。江浙沪地区举办了十年浩劫之后的第一次大会书,盛小云的父亲因为长期脱离舞台,在评弹团做后勤,负责接待。目不暇接的长篇、短篇,让小红卫大开了眼界。常年漂泊在外演出的父母最牵挂的就是盛小云,因为三个姐姐都已出嫁,小红卫一人在家根本没人照顾。因而陈红卫上初一时,父母终于和她一起做了个决定:学评弹。初学评弹的日子,宠爱她的父母一下子变得严厉起来。她请了三个月假,跟随父母去跑码头,一边走一边学。是不是这块料,能不能吃这碗饭,就看这三个月了。她嗓子亮、乐感好,唱是没有问题的,而评弹却是门综合的技艺,说噱弹唱,一样也不能偏废。她刻苦地学,练口齿,练手指,这三个月成为她一生的转折点。三个月后,她退了学,正式上台演出。父母为盛小云安排的登台演出是开篇《莺莺操琴》。盛小云记得是在常熟农村的一个小书场。父母先上台打招呼:今天我女儿奉送一个开篇,学了三个月不到,大家听听看行不行。 盛小云当时12岁,评弹演员坐下来脚要踏到踏脚,可是她个子小,根本就踏不到,只好用脚稍微勾到一点。开篇唱完,台下掌声四起。乡下码头,一般不拍手,开篇完了,就唱正本,大家听完就走了。这次掌声送给一个小姑娘,确实是个不小的鼓励。“记得当时我伸了伸舌头,做了个鬼脸,鞠了个躬就下来了。” 下得台来,妈妈说,你倒一点都不惊慌的嘛。盛小云答:其实脚都在发抖,只是外表看起来表静定自若而已。在艺人来说这其实是项非常难得的素质,有些人掩盖不住自己的惊慌。这次破口之后,盛小云决定正式学习评弹。这也是盛小云从艺的开始,从此她脱离了学校,她的名字也改成了“盛小云”。学唱新开篇,听父母说书,一开始母亲教,上了台说书之后,就和母亲拼档,母亲说上半回,盛小云说下半回。慢慢地整个长篇都能说下来。功力一点点积累起来。盛小云和父亲拼档演出时候,母亲跟着出码头,料理父女两日常生活起居的同时,也坐在观众席里听书。一下台,母亲就指出当天演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整整十年。所以盛小云说:“母亲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在演出的过程中她总是给我提意见:抬头、挺胸。”也正因为母亲的严苛要求,挺拔的姿态,俊秀的台风成了盛小云的标志。盛小云跟着父母一边跑码头演出,一边上夜校补习文化课程,两地赶,来回跑。1983年,盛小云考入苏州评弹学校。 进了评弹学校,形体课、声乐课,全方位、系统地训练,盛小云是先有了实践,再学习理论。盛小云说:“跟着父母学了两年之后,再回到学校从起点学起,之前的一些弊病在三年中都得到了纠正。”比如,进评弹学校前,盛小云的琵琶都是由母亲一手调教的,母亲是“四轮指”,因为小拇指短一截,抡起来比较费劲,所以干脆就不用。师承下来,盛小云也用四个指头弹琵琶。进了评弹学校,这就是不规范的。实际上四轮指对弹琵琶也是很不利的,因为滚不圆。通过评弹学校正规的指法训练,盛小云开始练习“六轮指”,弹奏时每个手指分配的力度都很均匀,从而改掉了这个缺点。现在盛小云一手干脆、清晰的琵琶都是在评弹学校里练就的。1986年,盛小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苏州市评弹团。评校毕业正式进团后,盛小云和父亲搭档,跑的第一个码头在常熟乡下。坐车到王庄镇,再乘拖拉机到了乡下,说《白罗山》。冬天,小小的书场里放着些长凳,一开始只有七八十人。后来,人越来越多,不断有农民举着长凳挤进来,见缝插针坐下去,一直坐到门外的老虎灶旁,坐到了近200人。第三个码头在张家港。城里有两家书场,只有5分钟的距离。另一个书场里的是当时正当盛年的两位演员,名头盛小云响。碰到这样的敌档,如果说得差点,可能观众会跑光,那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演出前一天夜里,盛小云做噩梦了,梦见只来了7个观众。提心吊胆上了台,听众却一天比一天多,最后天天客满。两个胜仗打下来,盛小云心里有了底,再也不慌了。她和父亲拼档,母亲在台下听。每场听完,总给她提意见。和学艺时一样,依然是一家三口。从评弹学校毕业的第二年,她就去拜邢晏芝为师,因为她想学邢晏芝的弹唱。邢晏芝是苏州评弹学校的副校长,人称“祁俞调”,她在弹词流派俞调的基础上,又溶入了“祁调”的某些音乐元素,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拜师后,邢晏芝在弹唱方面教了盛小云很多。 1989年,盛小云作为江苏的唯一代表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跟赵本山同台。1992年,盛小云如愿以偿地跟着蒋云仙学习《啼笑因缘》,她和蒋云仙拼档合作,吃住行都在一起,学方言,学表演,也学做人。1998年3月4日,盛小云赴台湾演出,演出的茶楼开门不到10分钟便客满,轰动台湾。盛小云被当地媒体称为“道地的苏州美女”,她的吴侬软语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2002年,艺术职称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二00五年五月,纪念陈云诞辰一百周年评弹演唱会在纽约华埠举行,约一百名侨界人士出席;同年,苏州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举办的台湾演唱取得园满成功,当晚,在台北另一个顶级剧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柏林爱乐“贝多芬之夜”也正在演出,形成同城对垒的局面,盛小云演唱会票房却未受任何影响,销售一空,台湾观众的热情也完全可以和柏林爱乐媲美。2007年11月,她当选为中国曲协副主席。2009年1月29日,苏州市评弹团盛小云、金丽生应邀赴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中国地方曲艺专场演出。两位艺术家带去了传统弹词开篇《莺莺操琴》和长篇弹词选回《武松·大郎做亲》,演出用英文与荷兰文两种语言打出字幕,45分钟的演出过程中座无虚席。2010年5月28日至30日,为期三天的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礼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外整体介绍中国传统曲艺艺术,也是首次在国外举办全部都是曲艺节目的专场演出。5月29日,苏州市评弹团盛小云演出了苏州评弹《啼笑因缘·遇凤》。5月30日下午,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颁奖典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号会议大厅隆重举行,盛小云获得了“卢浮”银奖第一名。2016年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