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

赛鸽

中文名:赛鸽
英文名:Columba
详细介绍:赛鸽是专用于竞翔比赛的鸽子。人们从关养到放养的过程中,发现鸽子有认巢的性能,然后有意识地把鸽子带到乙......>>>查看赛鸽详细资料

赛鸽生活习性

1.一夫一妻制的配偶性。成鸽对配偶是有选择的,一旦配偶后,公母鸽总是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共同承担筑巢、孵卵、哺育乳鸽、守卫巢窝等职责。配对后,若飞失或死亡一只,另一只需很长时间才重新寻找新的配偶。2.鸽是晚成鸟。刚孵出的乳鸽(又称雏鸽),身体软弱,眼睛不能睁开,身上只有一些初生绒毛,不能行走和觅食。亲鸽以嗉囊里的鸽乳哺育乳鸽,需哺育一个月乳鸽才能独立生活。3.以植物种子为主食。肉鸽以玉米、稻谷、小麦、豌豆、绿豆、高粱等为主食,一般没有熟食的习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将饲料按其营养需要配成全价配合饲料,以“保健砂”(又称营养泥)为添加剂,再加些维生素,制成直径为3~5毫米的颗粒饲料,鸽子能适应并较好地利用这种饲料。4.鸽子有嗜盐的习性。鸽子的祖先长期生活在海边,常饮海水,故形成了嗜盐的习性。如果鸽子的食料中长期缺盐,会导致鸽的产蛋等生理机能紊乱。每只成鸽每天需盐0.2克,盐分过多也会引起中毒。5.爱清洁和高栖习性。鸽子不喜欢接触粪便和污土,喜欢栖息于栖架、窗台和具有一定高度的巢窝。鸽子十分喜欢洗浴,炎热天气更是如此。6.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警觉性。鸽子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均有分布,能在±50℃气温中生活,抗逆性特别强,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鸽子具有较高的警觉性,若受天敌(鹰、猫、黄鼠狼、老鼠、蛇等)侵扰,就会发生惊群,极力企图逃离笼舍,逃出后便不愿再回笼舍栖息,在夜间,鸽舍内的任何异常响声,也会导致鸽群的惊慌和骚乱。7.有很强的记忆力和归巢性。鸽子记忆力极强,对方位、巢箱以及仔鸽的识别能力尤其强,甚至经过数年的离别,也能辨别方向,飞回原地,在鸽群中识别出自己的伴侣。对经常接触的饲养人员,鸽子也能建立一定的条件反射,特别是对饲养人员在每次饲喂中的声音和使用的工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持续一段时间后,鸽子听到这种声音,看到饲喂工具后,就能聚于食器一侧,等待进食。相反,如果饲养员粗暴,经过一段时间后,鸽子一看到这个饲养员就纷纷逃避。8.有驭妻习性。鸽子筑巢后,公鸽就开始迫使母鸽在巢内产蛋,如母鸽离巢,公鸽会不顾一切地追逐,啄母鸽让其归巢,不达目标决不罢休。这种驭妻行为的强弱与其多产性能有很大的相关性。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种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的微生物。它有许多不同的血清型(SERUM TYPES)。不同型的衣原体有其不同的致病能力。衣原体普遍存在于鸽舍里,但赛鸽对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比赛期间,由于赛鸽的紧张和疲劳,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衣原体趁虚而入,导致赛鸽发病。值得一提的是,新引进的鸽子,有可能携入不同型的依原体,也可引起疾病发生。衣原体也可以导致人发病,最常见的是生殖系统的炎症,男性不孕症中,有相当数量的病人系衣原体感染。衣原体本身的致病能力十分有限,由于感染的部位受损充血,很容易引起其他病原体继发性感染。支原体 (MYCOPLASMA)支原体与衣原体十分相似,也是一种比细菌小,比病毒大,自身细胞壁不完善的微生物。支原体也普遍存在于鸽舍和鸽群中。德国一位鸽医做过普查,百分之九十的鸽舍能检出支原体存在,而没检出的鸽舍都于检查前进行过药物治疗。支原体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RD-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的病原体之一。我常对鸽友说,你不治疗支原体,还不如不要参加比赛。支原体除了能引起与依原体相同症状的眼、鼻、咽、喉疾病外,还能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气囊炎。支原体的抗原性很弱,赛鸽几乎不产生抗体,故能重复感染寄生虫(PARASITES)最常见引呼吸系统疾病的寄生虫是毛滴虫(TRICHOMONAS,CANKER)。毛滴虫属原虫类单细胞微生物,有水和葡萄糖存在,它就可以生长。应该说几乎所有的鸽子都感染过毛滴虫,但鸽子体内并不能产生免疫抵抗力。轻、中度的感染几乎没有临床症状。毛滴虫感染鼻、咽、喉后,一般不通过气管感染肺部,可能是因为肺部的湿度不利于其生长。毛滴虫顺食道感染素囊,在那里大量繁殖,偶有穿过囊壁溃疡面感染内脏(主要为肝脏)的病例发生。毛滴虫感染造成大量粘性分泌物产生,偶有病鸽出现黄色奶酪样增生质,机械性堵塞呼吸管道。赛鸽感染毛滴虫后,鸽体抵抗力下降,加上粘膜表层受损,很容易发生继发性(其他病原体)感染。细菌(BACTERIA)赛鸽的呼吸道不属于无菌环境(STERILE SITE),通常有一些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以及革兰氏阴性球菌存在。我们称它们为正常菌丛(NORMAL FLORA)。正常菌丛的存在与平衡,是保障赛鸽不受病原菌侵害的天然基础。正常菌丛可因酸碱环境改变、滥用抗生素等原因而遭破坏。呼吸系统的致病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防止粪口感染是预防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关键。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