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谷克多

让·谷克多

中文名:让·谷克多
英文名:Jean Cocteau
国籍:法国
出生地区:法国
出生日期:1889年7月5日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可怕的孩子们》和《骗子汤姆》
详细介绍:让·谷克多(Jean Cocteau),作家,1889年7月5日生,中学后与几位子爵组织文学音乐团体......>>>查看让·谷克多详细资料

让·谷克多人物生平

1889年,让·谷克多出生于一个略有艺术气氛的中产阶级家庭。从他的前半生看,他的兴趣主要不在电影而在戏剧。对于戏剧的热爱,培养了他的艺术气质。1908年,通过一次公开的让·谷克多设计图诗歌朗诵,他开始了他的艺术旅程。从此,他成了巴黎艺术沙龙里的常客。1909年,他设法进入了迪亚吉列夫(Diaghilev)的俄国芭蕾舞的巴黎圈子,顺理成章地结识了当时许多一流的艺术家,包括普鲁斯特、纪德、斯特拉文斯基等。随后的几年,他出版了两本诗集,为迪亚吉列夫不成功的芭蕾舞编写剧本,并创办了一份短命的杂志。一战期间,他因故免服兵役,虽然他与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朋友们一起做过救护工作,但他因此写出了一部先锋芭蕾舞剧《Parade》(1917),该剧使用了毕加索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萨堤(Satie)的音乐以及阿波利奈尔的剧情简介,阿波利奈尔使用了“超现实主义”一词。由于受到新闻界的嘲笑,舞剧很快停演。备受争议的《Parade》使得谷克多在巴黎先锋派圈子里有了一定程度的名气。他接触到作曲家六人组(Six' composers,Georges Auric, Louis Durey, Arthur Honegger, Darius Milhaud, Francis Poulenc ,Germaine Tailleferre)。1920年,他为Milhaud的音乐编排了现场音乐会。他也编辑出版了四期名为《Le Coq》的“轻松的反达达”(merrily anti-Dada)杂志。尽管如此,他还是偶尔出现在达达主义者的聚会上。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曾发文批评同性恋憎恨者。同年,29岁的Cocteau 与15岁的小说Raymond Radiguet彼此迷恋(15岁就被喻为“诗坛瑰宝”)。Radiguet很快地就写出了后来十分著名的小说《Le Diable au corps》。在Radiguet的刺激下,谷克多进入了创作的第一个高产期。仅是1922年,他就完成了大量的诗作,《安提戈涅》的改编以及两个短篇小说。他们为对方的魅力所俘获,相偕旅行,一起写作,那是他们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5年后, 刚刚20岁的Radiguet死于风寒。对谷克多来说,这不啻于地震。Cocteau痛不欲生,他说自己“心是空了”,几周之内,无法自创伤中复原的Cocteau就染上鸦片烟瘾……从此,沉迷上瘾在他后来的诗歌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谷克多而言,诗人就是一个信使,能够借助天赋离开通常的生活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并带回他在那里发现的新奇事物。在失Radiguet之后,死亡与再生也成了谷克多关于诗人在两个世界中旅行的关键象征。他将余生投入到了拍摄电影中。作品中的主人公常是一位孤独的、带着自恋(同性恋)倾向的男人,籍以追思早逝的爱人。更在于有影片本身创造了电影史上最令人心魂荡漾的一个非常兰波式的镜头:主角奥菲向镜子伸出绝望的手,镜子开始波动起来,湖水般波动起来,奥菲的身体也轻盈起来,穿过镜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画家毕卡索也在其中客串演出),他用一种超现实的美来表现男人的气质和容貌。幸好后来他遇见终生密友、演员让·马雷(Jean Marais)。1924至1929年期间,谷克多写出了舞台剧《Orphée》(这也是他的伟大诗作之一,作为斯特拉文斯基清唱剧《Oedipus Rex》的剧本)、自传体小说《Le Livre blanc》(匿名出版,很明显是为了不引起她母亲对于他的同性恋倾向的恐惧)、独幕剧《La Voix humaine》以及最有名的《Enfants terribles》(于疗养院戒毒时三周内写成,后来由Jean-Pierre Melville拍成电影)。这些作品包含了谷克多世界的几个关键因素,可以简单总结如下:神话(Mythology)。从他的早期诗作看,他总是沉迷于经典神话。情节剧(Melodrama)。谷克多成长于十九世纪末期法国情节剧氛围之中。他对于情节剧的喜好在追随俄罗斯芭蕾舞期间受到压制。当Radiguet死后,这种喜好重新显现,明显地表现于《可怕的孩子》这样的小说之中。此后,对于死亡的迷恋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奇幻(The Fantastic)。在欧洲,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大多数时候,幻想/荒诞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与低俗小说和大众娱乐联系在一起。谷克多的幻想/荒诞与坡(Poe)和拉乌克拉夫特( Lovecraft)只有一点点联系,而与由歌德、柯勒律治、波德莱尔等引领的诗歌幻想的非叙事传统密切相关。浪漫主义诗人是来自神秘世界的信使,运用幻想是他们艺术旅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同时,谷克多也常常运用电影的技巧,直接追随十九世纪末由梅里埃开创的电影传统。1929年,四十岁的谷克多制作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一个先锋沙龙的常客,Vicomte de Noailles,询问谷克多和作曲家George Auric是否有兴趣合作一部动画片。而谷克多提议以现场动作替代绘制动作。拍摄电影就像是为他的消遣主义(dilettantism)提供证据,其结果,却成就了一座先锋的里程碑。《诗人之血》是谷克多最后的“富于争议”的作品。当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交往氛围逐渐沉落,在这十多年的末尾,先锋鼓吹者谷克多已经成为著名剧作家谷克多。接下来这十六年时间,谷克多并未开始导演另一部电影。他后来解释说:我让这些年在第一部电影和另一部之间悄然流逝,这表明我把它当作是一幅画或者一首诗——一幅画和一首诗是如此昂贵以至于我不可能想要制作更多。谷克多的言外之意是制作另一部电影对他来说并不是不恰当的。他是被他的电影引发的争论吓怕了吗?他本想拍摄另一部电影但发现难以筹措到资金?他觉得他已经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电影才华?或者他的兴趣仍然不在电影?由于缺乏明显的证据,所以只能加以推测。1940年代,谷克多重新转回电影。他把这次回转解释为电影给他提供了探索他一贯喜爱的主题的新方法。作为一种能使对立情感显得和谐的媒介,电影允许他结合他那多种多样的艺术才能,结合文学、情节剧、绘画、设计和编剧技巧,造出一种新的语境(context)。然而,谷克多倾心的艺术规则驱使他掩盖另外的更为实际的动机。他那时的伴侣Jean Marais已经在舞台剧《Les Parents terribles》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极度渴望成为一个电影明星。由于Marais的影响,谷克多自己也很想引起注意。电影导演的角色允许他开发善于合作的天分,允许他纵容自己的社交才能,允许他在由艺术家构成的虚拟家庭里成为一个家长式的人物。为了成为一个职业导演,谷克多还要学习很多东西。1943 年,他开始为一部名为《Le Baron fant?me》的B级电影编写对白。同一年,他接受了一个更加个人化的项目,改编自己的戏剧《L'?ternel retour》,这部电影让Marais第一次走上电影银幕。尽管不是由谷克多执导,但他对这部电影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它在战时的法国观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使得Marais成为了1940年代第一流的电影明星。1945年,谷克多被邀请为罗伯特·布勒松的电影《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编写对白。终于,在1946年,57岁的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叙事电影《美女与野兽》(La Belle et la Bête)。《奥尔菲》(Orphée)是谷克多的电影生涯里最伟大的成就,甚至是他全部创造力的发挥。这部基于1925年同名舞台剧的电影,可以说是他艺术历程的顶峰,他把他热爱的所有元素——神话、情节剧、幻想——最终整合到了一起。当他1959年再度制作电影《奥尔菲斯的遗嘱》(Le Testament d'Orphée)时,他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了尾声。三年后,谷克多去世。此时正值“新浪潮”进入高潮阶段,他的名声开始慢慢减弱。然而正如他虚构的那些诗人一样,他的作品也经历着死亡与再生的循环。纵观谷克多复杂的一生,可以看到,他想象出的这些丰富影像,都能转换为许多不同的媒体。这正如他所深信,诗人不仅是一个写作者,也应该是一个能够通过任何想象方式创造神奇的人。而且,谷克多还自觉地(甚至可以说是固执地)进行一种执著于私人视野的电影的探索,这些都明显地影响了新浪潮的导演。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