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谦

彭谦

(土壤化学家)

中文名:彭谦
国籍:中国
职业:土壤化学家,农业教育家
详细介绍:彭谦,著名土壤化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土壤化学学科的先驱。致力于高等农业教学数十年;对土壤化学测定方......>>>查看彭谦详细资料

彭谦技术成就

彭谦在教课的同时,始终重视科学研究。常对后辈说:科研贵在创新,要体现特色,重复别人做过的,不是研究而仅是实验,科研只有结合生产才有成就。早在30年代,彭谦在河南大学任教时,当时学校科研经费很少,他设法征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及中华教学文化基金会的补助经费,与青年教师合作,进行碱土化学检验和室内模拟碱土改良研究,证明河南碱土的形成是受黄河泛滥所致,经用酸性物质或绿肥,结合灌排,土壤很快得以改良。研究结果在《科学》上发表,这或许是国内最早利用科研基金进行土壤改良的研究。40年代中,彭谦在浙江大学任教时,在青年教师的配合协助下,更加注重土壤化学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作用、湄潭是贵州省主要茶叶产区,茶场局部茶区出现茶叶低产,经彭谦和青年教师研究,认为它与土壤碱性较高有关,后经酸化改良,茶叶获得丰收,并撰写了《土壤pH值分布与茶苗死亡关系》一文。此外还为湄潭茶场勘察两个由酸性母岩发育土壤的茶山,栽培茶树都得到丰收,受到茶场的赞赏。湄潭也是贵州省油菜籽的主要产区,彭谦和青年教师研究油菜籽产量与土壤性状的关系后,撰写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油菜籽产量关系》一文。他还指导青年教师写成《湄潭近郊黄壤pH值剖面之研究》、《厩肥、绿肥、化肥对玉米肥效的比较研究》等论文,有的在《土壤季刊》等刊物上发表,有的在1943年2月5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湄潭学术报告会上宣读,引起农化系学生对土壤化学的兴趣。在40年代,美国野外土壤调查已广泛应用液体酸度指示剂,并一度引进到我国应用,但因其配方保密,售价昂贵,抗战时也不易购到。彭谦出于自力更生和工作需要,在青年教师的协作下,研制了粉体酸度指示剂。其特点在于将配制的液体酸度指示剂用中性硫酸钡吸收使成浆状,烘干后磨成粉体试剂,便于携带,与土壤作用后,呈色稳定,优于进口指示剂。这篇论文,分别在美国Soil Science及国内《土壤季刊》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土壤学界的重视,曾被美国农部《土壤调查手册》所引用,我国有关单位,同意此项发明创造专利三年,但彭谦等放弃专利,公开配方,供各地配制引用。1944年夏,彭谦曾指导肖泽宏配成酸度比色卡,从而形成配套,可进行批量生产。1950年彭谦又研制出简便实用的土壤酸度指示剂,对长江以南各省土壤调查及指导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起了很大的推动工作。1952年秋,彭谦用中性纯甘油配制浓缩酸度指示剂,由华中农学院批量生产,通过武汉市科研用品公司向全国发行。其中,甲种指示剂适用于测定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土壤酸度之用,测定范围为pH4.0~8.5;乙种指示剂适用于北方土壤酸度测定用,测定范围为pH7~9。40年代,彭谦在浙江大学农化系讲授土壤化学分析,1943 年秋将讲稿油印成讲义,分发给学生,后又在讲义基础上反复修订成书稿,于1946年11月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这是我国较早出版的有关土壤化学分析法方面的大学用书之一。该书内容由浅入深,对土壤化学分析意义、实验室安装、玻璃仪器洗涤、分析天平、容量仪器校正、各种试剂配制、土壤各种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计算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适合当时我国各农业大专院校的设备条件。但该书印数较少,不久即售完。1958年高等教育部委托彭谦将《土壤化学分析法》修订再版,其时,彭谦因患脑溢血留有后遗症,右手不能执笔,视力也模糊,但坚持用左手执笔精心修改补充,由他子女誊清后,提供高教出版社在1959年8月再版发行。再版本比初版本有较大改进:扩充了粘土分析内容;增加了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等。彭谦在再版前言中写道:“著者忍受半身麻木和双目昏花的痛苦,用左手执笔修订此书,供祖国农业大跃进中,土壤分析者参考,……”拳拳爱国之心,溢于纸上。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