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

(非洲南部国家)

中文名:莫桑比克
详细介绍:莫桑比克(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ambique,全称:莫桑比克共和国)是非洲南部......>>>查看莫桑比克详细资料

莫桑比克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国土面积7993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30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0℃(南部)、26℃(北部)。10月至次年3月为暖湿季,4月至9月为凉干季。

地形地貌

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北部高原南纬17度以北均属此区,高原高度自西向东倾降,渐至海滨。只有两块山地最高。一为马拉维高地,滨尼亚沙湖东岸,一为奈莫利高地(Namuli Highlands),高有2400米,位在南纬15度附近。本区高地上的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奈莫利山区可达1500毫米,但较低谷地只有900毫米左右。年雨量分布不匀,变率颇大,但仍不失为重要的农业区,由于本区人口密度不大,土人尚可实行游耕 ,经常有一部分土地休耕,主要农产品为木薯及稻米,愈向内陆,玉米越多。现金作物有棉花及茶叶。沿海平原南纬17度以南,沿海低地区均属之,莫桑比克多沼泽及沙丘,平原北部雨量多,在1000毫米左右,南回归线上下雨量最少,只有300~400毫米,本区的粮食作物以玉米及稻米二者最重要,甘蔗则为本区主要的现金作物。由于栽种稻米及甘蔗均需灌溉水源,故本区正积极规划大范围的灌溉计划,利用林坡坡河水在河口以上110公里处的吉佳 (Guija),兴建水库蓄水,业于1952年完成,可灌白八万亩。种植小麦、稻米、小米、紫花苜蓿、棉花及甘蔗等;另一计划拟利用卢伦索马奎港以北的英可麦提河(R.Incomati)的河水,修筑水库。预计可灌田24万亩。赞比西河在入海处分成七支分流,注入莫桑比克海峡,形成一片广约65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洲上人民以稻米为主全,每年四月来自中上游的洪水混合春潮,可将整个三角洲淹没约5、6日之久,故洲上房屋均为高架屋,每年此时,洲上居民将牲畜家禽均搬至高架屋中,以躲避此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赞比西河谷及两侧高地塞那(Sena)以西为赞比西河的内陆谷地,河道大致作东西向,河谷年雨量600~700毫米,两岸年有洪水泛滥及嗤嗤蝇骚扰,居民不多。河谷北侧的高原无嗤嗤蝇的困扰,雨量亦丰,可达1000毫米,为班图人主要放牧区,称为安古尼亚高原。赞比西河南方的高地为津巴布韦高地的一部分,称为曼尼卡台地,和莫桑比克低地之间有大陡崖,可达2400米,高地气候湿凉,栽种玉米及烟草。

气候特征

南回归线在南部通过,因此莫桑比克的气候,北部属热带。南部是副热带莫桑比克海峡,所以境内气候炎热潮湿,全年平均气温为19.4°C。这个国家年分干湿两季,干季比较短,为每年四月至八月;湿季很长,为每年九月到次年五月。因此雨水丰富,几乎常年都会下雨,年雨量约500毫米到1000毫米。中部三比西河下游沿岸雨量最多,年雨量差不多有1000毫米到1500毫米。

水文分布

河流众多,境内最大的河流有赞比西河和鲁伏马河。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