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萍

孟丽萍

中文名:孟丽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详细介绍:孟丽秋,1963年生,江苏常熟人,本科就读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孟教授是拿了国家教委的奖学金在汉诺威读完......>>>查看孟丽萍详细资料

孟丽萍德国生涯

在德国,成为C4级教授(德国最高级别教授)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必须满足一些硬性条件:除了获得博士学位,拥有教授资格,有在工业界工作过的经验外,理想条件下最好还有在第三国工作过的经验。孟教授说:“我恰好满足了这些条件,再加上我是一名女性,可能给我多了一些积分。本来我没有这些想法的,但是我的导师亲自到瑞典鼓励我回德国参加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回到了慕尼黑,如果不是我的导师去找我的话,也许我就留在瑞典了。所以说选择一名好的导师对于成长成才太重要了。”孟教授是一位勇敢的“游泳者”。在面对出国留学的选择的时候,她说:“我勇敢地游过去了。”在国外呆了那么长时间,孟教授坦言:“我还是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一半是‘此岸’,一半是‘彼岸’”。在亲身领教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后,孟教授说她很享受。孟教授很羡慕德国的学生很多都多才多艺。比如说有一个学生提议,我们来场小提琴表演吧,大家都可以即兴发挥,马上就能进行现场表演。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因为从小学的时候,德国的教育就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经常锻炼小学生作报告,而不是去考什么高分。慕尼黑工大的教授问过孟教授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提问的很少,是不是中国的学生没有以前用功了?”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国外的表现还不如那些比他们素质差的别国的学生表现好呢?孟教授认为,学习分为积极学习和被动学习两个方面,中国的学生通常是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但是没有及时地表达。德国的学生在考试中觉得挣一分都很重要,不管考试通过与否,都会去积极主动地参加考试;而中国的学生特别在意考试,他们通常因为怕可能得不到高分而放弃考试,再多花半年的时间来复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孟教授介绍,德国的大学以前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的淘汰率是50%左右,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淘汰率会高达90%。德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也在逐渐进行改革,慢慢转变为“严进严出”,学生的淘汰率会渐渐下降。在慕尼黑工大,每年大概录取6000名左右学生。学生的录取不会像中国的高考一样“一锤子买卖”,凭分数论高低。慕尼黑工大对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都是直接录取,但是对于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学校会给他们足够的面试机会。由各个院系的教授组成的录取小组会给每名学生半个小时的面谈时间,教授们会根据学生的入学动机、言谈举止、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面和自身修养等各个方面来考察学生,择优录取。慕尼黑工大对教学非常严格。孟教授称:“慕尼黑工大建筑系的学生平均哭三次。”为什么要哭三次?有一位学生曾跟孟校长说:“我是绝对不会哭的,即便是天塌下来的事情。”但是这名学生最终被她的教授给批评哭了。后来孟校长听那位教授说:“这是我教过学生中最好的一个。”既然是最优秀的学生,为什么还要被教授批评哭呢?原来这只是教授锻炼学生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他说:“这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不容易的。”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