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原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李中原

李中原

中文名:李中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湖南澧县
出生日期:1959年9月
毕业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隶学概论》、《中国书法史》
详细介绍:李中原,字穮一,号宕仙、楚夫、武陵居士、三真堂主人等,别署人山。祖籍湖北公安,1959年9月出生于湖......>>>查看李中原详细资料

李中原深圳大学教授

李中原,1987年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选拔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工作,任美育室主任、湖南省高教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96年4月调深圳大学工作。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社(国家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副社长、副主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和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监审委员,第三届全国书画专业媒体书法家作品展暨理论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学者型艺术家,李中原以学养艺,诗、书、画、印全面发展,以实力和人品赢得世人称道。书风古雅朴茂,意趣盎然,富于书卷气;绘画以山水见长,老苍深秀,气格高古,饶有笔墨韵致;篆刻以汉印为宗,上溯甲骨,别具一格。近些年,其书画作品参展、获奖、发表、刊石、收藏计700余件次。《中国书法》、《文艺研究》等国家权威学术期刊曾作专题介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为矗立在罗湖桥头的巨型纪念碑题写碑名、碑文,影响深远。著有《隶学概论》、《中国书法史》、《青少年书法入门---楷书新编》、《书用汉字字辨》、《李中原黄金分割习字丛帖·10册》等。先后在《中国书法》、《文艺研究》、《书法世界》、《书法通讯》、《书画艺术》、《深圳大学报》、《书法导报》、《书法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权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和CSSCI收录。其艺术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的成就,被《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发明家辞典》、《中国历代书法家辞典》等20多部专业工具书收录。李中原,书法五体兼擅,尤以行草、隶分名重于世。书风古雅朴茂,意趣盎然。画以山水见长,老苍深秀,气格高古,饶有笔墨韵致。其作品参展、获奖、发表、刊石计300余件次。著有《隶学概论》、《楷书入门》、《书用汉字字辨》、《中国书法史》等;先后在《中国书法》、《书画艺术》、《深圳大学学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关于黄金分割美学法则广泛存在于汉字各种字体(书体)内外结构的多种比例关系中的科研成果,获国家5项专利。李中原在艺术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被《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发明家辞典》、《中国历代书法家辞典》等20多部专业工具书竞相收录。其父在当地是位才华横溢的手工艺人。青山绿水间的长养,父辈基因的承传,使他从小养成了质朴、坚毅、坦荡的人品,并赋予了其独有的艺术灵性。他平素少言寡语,为人实在、磊落;高挑的骨格中,透出清远古朴的灵气和不竭的活力。“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其人品如斯,书风画风亦如斯!中原以行、草见长,籀篆、隶、楷亦无不精。其行草动中求静,笔法古厚;隶、楷静中求动,笔法遒健。他认为,作行、草须羼融篆、分笔法,方圆浑苍健,内蕴古气;作籀篆、真、分须羼融行草笔法,方跌宕俊活,外显逸气。赏读中原的作品,正是这种感受。他以“深入传统,全面发展”为宗旨,上下求索,广涉博采,倘佯于碑与帖的海洋中:于篆,既钟情于《散氏盘》、《毛公鼎》的圆浑雄厚,亦留恋吴昌硕《石鼓文》的朴茂俊健;于隶,既喜《张迁碑》的方峻雄秀,《石门颂》的圆健跌宕,亦喜清陈曼生的简远飘逸、伊汀州的宽博伟岸、俞樾的老苍持重;于楷,既对褚河南的《倪宽赞》、《大字阴符经》情有独钟,亦对郑道昭的《郑文公碑》爱不释手,更对钟元常的《还示帖》心摹手追;于行,既效米襄阳的灵秀洒脱,更法李北海的雄健俊逸,亦师徐青藤的纵肆狂野;于草,既欣赏《月仪》的风采,亦倾慕《出师》的神韵,更赞叹雅宜的超迈。对于临帖,中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临帖固然要“取法乎上”,但取“上”并不等于一味摹古,现代书家中“上乘”者的“上乘”之作亦是可以师范的。因此,他在取法传统的同时,亦师承近现代弘一法师、沈寐叟、黄宾虹、谢无量诸大家。其中尤服膺弘一的简远净和、清迈超悟,因而致力尤深。作为典型学者型书画家,中原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文艺理论修养,对艺术语言的理解与形式美的把握有着独特的方式。他的字,取法于帖,超外于帖;内蕴百家之长而艺术效果又单纯得出奇。同他谈创作感受,他说他追求的仅仅两个字----情、趣。他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凭借艺术的创作手段来表情达意的产物,作者所有的情感信息都依赖于创作过程传达和反映出来。因此,没有情感表露与趣味追求的作品,犹如一具僵尸,便无风采神韵可谈。”他于创作已臻“得鱼忘筌”、心迹双清的佳境。其作品常常天趣横生,每读之,都被其强烈的创作意识和作品本身的艺术情趣所感染、震慑!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是中原处世问学的最大特点。多年来,他的作品在全国频频参展、获奖、收入专集;或被一些文博单位收藏、刊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为矗立在深圳罗湖桥头的巨型纪念碑题写碑名碑文,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一笔;中原其人其书亦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发明家辞典》等二十余部专业工具书……这一切,他从未用来当作资本,只是默默地依照自己选定的路走着。近些年,他有感于书坛的“热”,一头扎进教学科研的“清凉世界”,取得了骄人成绩:一方面,对书学理论进行系统地归纳与综合、提练与升华,先后写下了《隶学概论》、《青少年书法入门----楷书新编》、《书用汉字字辨》等数部专著,编著了《李中原黄金分割习字法标准范帖》十册,发表书学论文40余篇;一方面用现代文艺理论的新观念、新思路与现代科学原理去勘探传统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结果揭开了汉字结构的重要秘密,发现“黄金分割美学法则广泛存在于我国汉字内外结构的多种比例关系之中”,结束了千百年来人们研习书法的盲从性,并研制出了《黄金分割习字格》,使之从本质上直接展现出汉字结构的美学特征,荣获国家6项专利。中原对自己有着清醒地把握。他在突出书法研究的基础上于绘画、篆刻也大有所成,且其风格与其人品、书品保持着高度的和谐。他的篆刻虽动刀很少,但一经凿出,便出尔不凡。他特别赞赏牧甫的清健、昌硕的苍古、白石的雄健,喜用甲骨文、金文入印,与时下的流行色形成鲜明的比照,给人耳目一新。他的绘画擅长山水,追求苍浑、沉厚、高古、华滋、雄健的大美画风。同中国画界时下的制作风气相比,他更推崇“写”的画旨,恣性任情,自由挥洒;同时下强调“写”的新文人画风相比,他更执着“法”的追求,虽“恣性任情”,却笔笔着意,一如其书法,起、收及过笔之挥运使转,皆具法度,经得起推敲,把中国书画的传统笔墨发挥到一定境界。解读中原绘画之秘,不外乎有五:一、得益于广博的学养;二、得益于深厚的书法传统功底;三、得益于对传统中国山水画艺术语汇的综合认知与把握;四、得益于对大自然的深刻领悟;五、得益于超人的清冷心态与吃苦精神。中原曾用“以书入画,挥写性灵”八个字来注释和形容他作画的艺术理念与状态。观他的作品,画中极富“诗”味。有诗便有“情”、有“趣”、有“境界”、有“气格”、有“人生”。中原坚守的是一条“师传统、法自然、融学养、化人格、求新变”的艰辛创作之路。他对传统的研究和师法,超乎寻常。上至大小李将军、王摩诘、张璪、王墨及“荆关董巨、刘李马夏”唐宋各家,下至玄宰、四王、四大高僧明清诸贤皆追摹不已,对近现代昌硕、白石、宾虹、石鲁、少其诸翁尤为折服。而至为难得的是,中原并不死板,在孜孜吸收自家传统养分的同时,还深研西方美术史论,从中找寻有用的东西。近些年,他还加大了到大自然中去历练的力度。太行的博大质朴,黄山的雄峻奇幻,千岛湖的秀逸缥缈,德夯的清润俊逸,张家界的奇特峻拔,山海关的雄壮伟岸,以及凤凰、西递、宏村、婺源等地深厚的人文积淀等等,这些无论源于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各种感悟,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鲜活的艺术话语元素与生命力,难怪有人说,中原的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其作品极富内涵,耐人寻味,既可远观,亦可近睹,更宜静心品玩,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原是有拓创精神的。十多年前,他脱下戎装,来到深圳大学执教。如果说,故乡的小桥流水曾赋予他聪慧空灵,以及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那么,南国的清风明月,浩瀚大海,将进一步砥砺其笔墨,拓阔其胸襟,将其人品、书风、画格锤炼得更加简净而洒脱。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