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展开>>
柳青

柳青

中文名:柳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6年7月2日
毕业院校: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
代表作品:《创业史》
详细介绍:柳青(1916年7月2日—1978年6月13日),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查看柳青详细资料

柳青人物轶事

艰苦生活柳青的成长道路,是在米脂启程的。少年刘蕴华是被他的大哥——北大辍学返回陕北教书的刘韶华带到米脂东街小学就学的。已经在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哥,对12岁少年的影响非同小可。认字不全的小小少年,手捧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刻苦研读,这是柳青人生道路上一次关键选择。柳青广场吕家碱是当前米脂县桥河岔乡一个普通的村庄。1943年,柳青在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后,响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出的“到群众中去”的号召,背着背包来到了深藏在米脂县山峁之中的吕家碱乡。这时候,人们依稀从这个青年人瘦小的身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认出他就是15年前唱着《赤色少年歌》,参加过米脂反帝抗议集会和游行的小小少年刘蕴华。柳青再次来到米脂,担任乡政府文书。当年下乡吕家碱的柳青曾经经历着一场艰苦环境的考验:没有星点的油水、天天白水煮洋芋、大半年不带重样的腌白菜、粗糙高粱米。昏暗狭小的土窑洞,与世隔绝的山窝窝,找不到人可以交流思想。这让最初胸怀高远、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柳青,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迷惘,时常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两三个月之后,大病卧床的柳青,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放弃还是坚持之间,犹豫、彷徨的柳青认真地为自己做出了抉择,“在革命队伍里知难而退是莫大的耻辱。坚强的柳青站立起来时,将自己真正融入到农民之中:白天一道下地耕锄,吃在一锅里;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困了和农民就睡在一条炕上。以米脂婆姨、劳动模范郭凤英为素材写下的散文《一个女英雄》,发表于1944年的《解放日报》;长篇小说《种谷记》也在这个时期酝酿创作之中。1945年10月,柳青奉命东进,随军赴东北开辟新区。他的背包里装着厚厚的一摞《种谷记》的手稿。创作小说柳青雕塑1948年10月是柳青第三次来到米脂。8个月的深入采访,得到了最生动的素材,为他创作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打下最扎实的生活基础。1952年,柳青深入到陕西省长安县,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之久。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继米脂之后深入生活的精彩续篇。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他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见证了那时代。柳青把家安在了终南山下的一个偏僻的村庄——皇甫村。把一座破庙只稍作修整,成为了住所。到1966年文革开始止,柳青在这个山村里一住14年。直到他被迫离开皇甫村时,皇甫村的很多村民不知道柳青是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有笔墨记载的大作家。这因为他的形象太过一般,与当地农民相比也是别无二致。柳青和当地的农民一样剃着光头,穿着对襟黑袄(当地叫做黑背搭子),他也常戴一顶当地农民喜欢的帽子。为了熟悉集市上农民的粮食交易情况,他也和关中农民一样把手缩在了袖筒里,不动声色地和人家捏指头摸价。他的装束,他的模样,竟然骗过了牙行和卖主的眼睛。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