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

刘恒

(汉文帝)

中文名:刘恒
出生地区:河南宫成皋台
详细介绍: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查看刘恒 详细资料

刘恒 生平经历

身世背景

刘恒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姬在秦末原为魏王魏豹妾。楚汉战争初期,魏豹附汉而又叛汉,乃为汉将韩信、曹参败俘,后被汉将周苛所杀。因此薄姬也成了俘虏,不久被送入织室织布。后刘邦见她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初,刘邦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相伴,她们在一起谈笑当年与薄姬的约定。汉高祖听到后,问她们笑什么,两人将实情全部告诉了汉高祖。刘邦内心感到伤感,怜悯薄姬,当天就把薄姬召来并与她同房。薄姬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汉高祖说:“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在河南宫内成皋台生下儿子刘恒。自薄姬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刘邦。

初封代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陈豨的叛乱后,就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其后刘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面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养成了他谨慎、沉静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为他即位后成功应对功臣问题与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登基为帝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因为他们认为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汉文帝刘恒见到使者,开始并不是很高兴,相反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属臣们也意见不同:刘恒的郎中令张武等认为有诈,提议以有病不能前往进行推辞,以观察情况的变化;而中尉宋昌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达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这个结果表明: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卜卦人不久要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那样。卦师向他解释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级。于是刘恒决定入京即位。但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一步步小心从事,深怕中了计,丧命黄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到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宋昌到达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宋昌到高陵回报刘恒,于是刘恒行进到达渭桥,群臣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太尉周勃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宋昌说:“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太尉周勃就跪着送上天子玉玺。刘恒辞谢说“:请到京都馆舍再议。”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平安地住进了未央宫,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文帝。

巩固皇位

汉文帝入京,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他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方面主要是对大功臣周勃的处理。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退朝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从此,文帝的神色变得越来越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时以右为上,陈平当时是左丞相,相当于副职)的职务,文帝很快也答应了。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又任命周勃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多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再后来有人举报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谋反之心,文帝马上把他抓捕。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文帝说明自己因惧祸才束甲,决无谋反之心的实情。文帝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这和封建时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确实很宽容。汉文帝巩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①掌握军队军权是最大的权,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相关部门分别诛杀后少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新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皇权。②封赏功臣周勃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个月后,根据群臣的建议,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同月,立窦氏为皇后。

镇压叛乱

由于汉初大力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文帝的即位又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文帝三年(前177年),皇侄济北王刘兴居发动叛乱,首开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三年后,皇弟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贾谊献策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贾谊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用激烈的方式实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构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宽俭待民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病重去世

文帝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后元七年六月初一日(前157年7月6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于霸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