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

刘海涛

(浙江大学教授)

中文名:刘海涛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山西
出生日期:1962年
毕业院校: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职业:教授
详细介绍:是Language Problem&Language Planning(语言问题和语言规划,......>>>查看刘海涛详细资料

刘海涛研究方向

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刘海涛教授在这一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贡献是:(1)《计划语言和语言规划关系初探》(1996)一文认为,计划语言研究对语言规划有重要的意义。计划语言构建的理论和实践能为语言规划中的本体规划提供有益的经验,而计划语言的社会变化过程,又能为语言地位规划提供宝贵的材料。(2)《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定义变迁看学科发展》(2005),分析了国内外30多种有关语言规划的定语,认为语言规划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变:从工具观到资源观的转变;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单变量系统到多变量系统的转变;从实用主义到语言人权的转变;从语言问题到语言生态的转变;从单纯的语言学领域向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转变。(3)《欧洲联盟的语言状况和语言政策》(2006),对欧盟的语言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语言政策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书面的政策,而应该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除此之外,刘海涛教授也为国内外专业刊物撰写了大量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书评。国际语语言学是一个从多角度研究国际语言交流的领域。刘海涛教授在这一领域的主要贡献有:刘海涛老师在浙江大学讲座(1)《国际语学的发展方向》(1999,世界语),将国际语学的发展概括为社会学路向和符号学路向,这种划分有益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2)《皮钦、克里奥尔和计划语言》(2001,英语),从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比较研究了计划语言和接触语言的异同,对这些特殊语言的诞生、发展和生存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按照国外学者的说法,此文可能是目前这一领域研究最全面、透彻的文章。(3)《国际语的中立性》(2006,英语),提出语言的中立性是一种设计焦急场景或政治的概念,而不是纯粹的语言学概念,并在国际语研究中引入了“去中立性”的新概念。另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国际语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关系,以及计划语言研究对语言学的意义和价值。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