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李建平

中文名:李建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
职业:教师、导演
代表作品:《戏剧导演本科教程》、《戏剧导演别论》、《风雨祠堂》、《不越雷池》、《李十三》
详细介绍:李建平,男,教授/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为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查看李建平详细资料

李建平主要观点

李建平教授讲座学生在进行小品构思时,总是以既定的、大众化的认知为自己的创作依据,作业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标准化的结构方式和主题立意。这样的构思方式非常具有应试教育后遗症特点,它缺乏个性,缺乏创作者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思考,特别缺乏的就是作为导演专业学生对生活的审视。导演应该善于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从别人都认定的事情中再寻找一些不同的角度,对事件或人物作出不同的解释。这种认识和解释不应该是有意要惊世骇俗,它应该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事物,以求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表现这个事物或人物的完整的面貌,并且提供给观众另一种认识生活的渠道。一种教学方法相对成熟后,它会成为一种传统,四年一贯的这样不断流淌下去;同时某种程度上它也会成为一种简单的教学“工具”.成为惰性的来源,妨碍我们对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重新思考。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不断研究专业新理论、不断尝试教学新手段的扬弃的过程。“艺术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对他人充满悲悯之情,无论是普通演员还是艺术家,职业素养要高,思想格局要大,这才是支撑演员长期发展的根本。"“戏剧性“定义“戏剧性”是指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中产生的合乎情理的、有机的、不可逆转的“突变”,这种突变导致人物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人物产生更加积极的行动以解脱困境,从而舞台上发生了使观众更感兴趣的戏剧情境。 ”戏剧性事件““戏剧性事件”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外部冲突的强度上,外部冲突强烈的事件未必一定是大的冲突,大事未必大,小事未必小,任何在别人眼里算不上是大事的事情,也许在当事者心里就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坎;别人可以一笑而过,可在当事人也许就触及了灵魂深处,触痛了内心的柔软之处,因此,戏剧性事件的大小最终应该以当事人内心的感受作为重要的标准。外部行动的重要性舞台演出具有“一过性”的特点,过于复杂的人物内心、过于纷繁的人物关系、过于曲折的故事结构、过于艰深的哲学思考都不大适合舞台表现。 观众最希望看到的是,人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积极行动,而这样的行动结果又使人物陷入更大的困境,迫使人物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行动以摆脱困境。应该在创作伊始就努力寻找富有舞台可视性的戏剧情节,努力寻找人物鲜明积极的外部行动,行动是比语言更有力的表现手段,没有外部行动的戏剧情节不能持久维持观众的兴趣。戏剧高潮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情节高潮,戏剧情境产生了最激烈的外部冲突;另一个是情感高潮,也是戏剧情节中人物情感或内心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但全剧真正的高潮不是观赏性很强的情节高潮,而是人物的情感高潮。戏曲的音乐性在歌剧音乐剧戏曲等艺术门类中,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仅仅依靠台词无法穷尽,只有吟唱出来才可以充分表达,这就是一个唱段产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和逻辑。因此剧中唱段的出现一定是人物情感的需要,场上出现了一种必须要唱,不得不唱的情境。如果一个剧本没有这样需要吟唱的空间,那就说明这个题材没有音乐性,不适合进行歌剧音乐剧的创作。戏曲同理。我们应该找到剧中人物有话要说,有情要抒,内心有纠结要吐露的空间,这些就是产生戏曲唱段的情感基础。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