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伟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
胡良伟

胡良伟

中文名:胡良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四川古蔺人
职业:教师
代表作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蔺州神韵》、《古蔺方言》
详细介绍:胡良伟,男,汉族,四川省古蔺县蔺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泸州市知名教师。2008年主编《蔺州神韵》被评为......>>>查看胡良伟详细资料

胡良伟主要学术

【蔺阳中学胡良伟老师】对学校教学教研及其管理现状的思考提升学校品位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教研和教育科研,而这些构成因素依赖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的核心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管理层的督和导,学校的督导水平需要讲科学发展观。唯其如此,方能净化形式主义笼罩下的一潭死水。学校优秀教育传统的精华,依我看主要在两点:一是在于抓师资建设,即教师素质和学科水平的提高;二是在于科学化而不是形式化的管理。针对学校的现状,有如下一些思考:一、关于师资队伍建设(一)对教师队伍专业行为萎缩现状的思考 ‑:‑1、教学——教学理念问题“继承型”的照本宣科太多,有特色的“创新型”教学太少。按道理,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知识”,而应该是“学问”。而事实上,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学问的教师实在太少,怎么给学生以学问?现状:课堂教学进退维谷,教学模式陈旧老化。教师每天应付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即按既成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资料上的知识“继承式”的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生。一堂课下来,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学生在观看教师演戏——没有生气的、没有互动的“满堂灌”。一学期下来,甚至一辈子下来,自己头脑里没有独到的东西,何谈教育创新?甚至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离了“教参”或参考答案就无法上课,就教不了书。但是你不能单单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原本就只有这点招式,甚至早已是“黔驴技穷”了。2、教研——教研的学术氛围问题教师忙于例行的上班教书,疲于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没有时间、也没有管理者组织其进行关于教育教学的专题学术研讨与研究,无从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信息与教学方法手段,从而也导致了教师专业行为的萎缩。每学期例行的教研活动,无非就是听一听某某上一堂课,然后把这一活动的相关内容按既成的继教形式记载下来(以备检查、以充继教)完事。年年如此,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没有组织者到教研现场介绍过有学术指导意义东西,更没有谁提出过有探讨价值的中心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除了形式上的应付,无实质内容可言。备课活动:现状:备课活动长期无人监督,可有可无,流于形式。每周例行的备课活动,没有教材,没有教法,没有问题设计,没有相关资料,没有考虑学生,没有具体针对性,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一群同科同行团团围坐,来去匆匆,填完继教所需书面材料,海阔天空,草草了事。3、教育科研。由于缺乏督导,问题不少:(1)若干教师交了半辈子书不知道论文怎么写,甚至连论文的基本格式也不知道;到了要评职称时,请人代写或抄袭他人或拿钱买文章“发表”。(2)搞课题拿不出自己独到的东西。参与者滥竽充数,应付了事;内容东拼西凑,材料似曾相识。这种现状必然导致教师队伍专业行为的萎缩。这种现状延续至今,这种教学教研及教育科研风气蔓延至今,相关专职管理者谁来认真思考过?过问过?关注过?督导过?因此,这不能仅仅责怪于教师本身。(二)对教学教研管理现状的思考1、管什么?管了什么?怎样管?以学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教研职能部门为例:(1)管什么?“教务”和“教导”两个职能应有明确分工,谁该干些什么?遗憾的是,管理者们恐怕至今未予明确。(2)管了什么?有若干教学教研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的一个庞大教学教研管理机构,管理现状是,成天流于形式上的常规管理——即琐碎的检查和于事无补的鸡毛蒜皮的监督及几近无效的暗箱式数据操作——之中,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的职责几乎没有区别;而被管理者即一线教学人员究竟教些什么?怎样教?教得怎样?教学教研管理人员则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听课评课好像成了教研组长的事情。(3)怎样管?依我看,日常“教务”管理有一人足够,另外的人应主要放在“教导”即教学教研督导上——单独参与或组织学科相关教学人员随堂听课,评价其优劣,提出改进措施;参加各科教研活动,制定出提高学科教学的具体措施。这种督导形式应制度化、常态化。学校是否可以考虑,能者任之,勤者酬之后;不具备督导能力者,是否应从该职位下岗——让位于有能力者。2、关于“形式”与“内容”问题——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各项常规检查多年来流于形式,而形式主义又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弄虚作假的“两面派”——学生学会如何应付老师,教师知道如何应付管理者,管理者懂得如何对付上司。以教学“六认真”检查为例:检查前事先书面或会议通知,使每个被检查者事先做充分准备——或抄袭,或作形式上的装点,草草应急了事。 (1)作业批改检查:以“量”即以“次数”为依据。有的教师就使劲给学生增加单科课业负担,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则抄袭他人作业或干脆拿钱请人抄作业;老师则在同一次批改作业时标上若干个批改日期以应付检查——只是在相关课业上打个表明批改时间的号数而已;而学校相关管理者者则派一个教务处职员随便翻翻,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做个登记了事。四个字概括:敷衍塞责! (2)备课教案检查:教务的例行检查宗旨是,以翻看教师是否写教案或写教案的字数多少即所谓“备课量”为依据,从而打出ABC等级则完事。至于教案的内容、质量如何,那是做不出任何反馈信息的。许多教师懂得这一点,则拼命抄袭教学参考资料,抄得越多,等级越高。 何时让教师从无效的教案抄袭和繁琐的批改作业时间中解脱出来干点实事,如个别指导学生、为学生真正解决点实际问题或做些教材钻研、教法研究等等,那么,这所学校就有点希望了。(三)关于提高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关于学科教学教研督导。(1)管理者深入课堂。教学教研管理者多深入课堂或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听课以“知其然”——多年来,听课似乎是教师本身的事,最多也只属于教研组长的事,对于教学管理者好像还未有过,至少是不多见;听了课之后应说出其“所以然”——褒其优,贬其劣,让教师知其不足,取长补短;或教学管理者主动献课,给年轻的执教者或平庸的执教者以示范,甚至也让年轻的教者也参与评评优劣,说说“所以然”。这种做法也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合格率。(2)管理者参与教研活动。教学教研管理者参与教研活动要做以下一些工作:①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有教研管理者常态化参加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氛围截然不同——至少敷衍了事的状况可得到改变。②介绍最新教育教学教研信息。做到资源共享,避免坐井观天,因循守旧,开阔教师眼界。③展开专题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针对教学实际,拿出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专题展开研究——包括高考对策的研究,而非以往流于听课评课层面上的敷衍塞责。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理论水准和专业品位。至少,能教书不会写论文的现象可得以改变。(3)管理者参与备课活动。教学教研管理人员参加备课活动,不是看你抄了多少参考资料,写了几本教案,而应督促做些实质性的事情(而不是海阔天空的放任)。 ①备教材——备钻研教材所得而不是形式上的抄教案;②备教法——备灵活生动的课堂教法而不是各行其是的程式化照本宣科; ③备问题设计——备重难点问题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海阔天空,随心所欲;④备相关资料——备参考资料及训练资料的选择使用,而不是多多益善的照搬照抄; ⑤备学生——备因材施教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备具体针对性——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效率而不是课文、考纲以外的无效思维。注意:管理者是“参与”而不是“参加”。2、关于评价机制①科学化。评价标准应考虑“可量化”与“无可量化”结合,工作热情与工作能力结合,工作投入与实际效果结合,短期数据与长期效果结合,教学能力与综合技能结合。若用几个纸上谈兵式的公式或暗箱操作式的数据来作为常式量化标准,不仅调动不了工作热情,甚至适得其反。②合理化。评价不讲科学化必然导致不合理因素。评价是为了激励,应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激发其工作热情,而不应受评价者的一时冲动与想当然所制约。合理化评价一是摒弃私心与杂念,不要以评价者自己的私利而设标准;二是要讲点辩证思维,切忌主观臆断,充分考虑被评价者个体的主客观原因;三是门槛的高低要适度,不要一刀切、一竿子扫一船人。 一所学校好比一个交响乐团,管理者好比乐团指挥。乐团的演奏水平如何,除了每一位演奏者的基本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即指挥者的总体构思与调音协律。管理者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要被绵羊似的平庸者的逆来顺受(所谓听话)所迷惑;不要被那些一无所长者的假面具这所迷惑;更不要被那些狗屁不通的摇尾乞怜者所迷惑;因为这往往会被两面派手段耍得越高明的人遮了眼,占了便宜。敢说真话的能者未必不好。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