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皇帝

中文名:皇帝
英文名:Emperor
职业:皇帝
详细介绍: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查看皇帝详细资料

皇帝趣闻

历史记载,每年的春耕季节,在一良辰吉日,皇帝要亲自耕田,以此重农劝稼,祈盼丰年。《宛署杂记》中,详细叙述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圣驾躬耕籍田于地坛”的盛况。当时的顺天府管辖下的宛平、大兴两县要提前一个月筹备这项国之大典,先寻找数十名德高望重的老年农民,进行礼仪培训!与此同时要准备耕牛及相关的农具,再选派200余人,搭建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耕棚,“籍田”的土要用箩精心筛过以后,覆盖上沃土。到了正式庆典的那一天,教坊司的“优人”装扮成风、雷、雨、土地诸位神仙,儿童扮成农夫农妇,欢快地唱起庆祝天下太平的颂歌,民众手执农具排列两侧,等候圣驾光临。皇帝耕田时,左手执黄龙绒鞭,右手执金龙犁,前面有两名“导驾官”牵牛,两个老农协助扶犁,护驾左右的老农,名曰“帮耜臣”,就这样走三个来回,圣驾躬耕就算完事大吉了。然后,皇帝登上“望耕台”落座后,观看大臣们耕作,最后由顺天府官员播撒种子,老农随后牵牛覆土,一年一度的圣驾躬耕就全部完成了。扮成农夫农妇的小孩子们奉上稻、麦、豆等,祈盼皇恩普照,五谷丰登。此时皇帝还要接受群臣贺拜,并设宴款待三品以上的随从官员,赏赐在场的民众每人两个馒头和二斤肉。皇帝起驾回宫,众人拿着农具簇拥其后,走到午门为止,最后还要奖赏老年农民每人两匹布,其他人等是一匹布。至此,春耕庆典全部结束。用当代的话来说,皇帝作秀,让京城老百姓买单。一年之计在于春,“真龙天子”尝试耕作,毕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好事。宣谕,是古代颁布皇帝的诏令以示天下。早在明代,朝廷上下为了彰显对农业活动的重视,一年当中除腊月和正月外,每个月的第一天上午,顺天府尹,也就是京都的行政长官“请旨传宣谕一道”,率领辖属的宛平、大兴两县知县走出皇宫,来到承天门(天安门)金水桥前,向召集在此等候的两县代表人士“面谕”,告诫四海九州须勤务农时,精心耕作为要。这应该是皇帝每月颁发的兴农文件。农业劳作,老百姓自然清楚该怎样调度,而这年复一年,月月如此乏味的文告,既不能给民众带来实惠,又不具有约束力,还要兴师动众,以谢皇恩,这项活动反而成了老百姓的精神负担,难怪有的人称病缺席,有的人甚至“雇市井无赖充之,以应命”,这类人等站在承天门前聆听宣谕,真是莫大的讽刺。此情此景,皇宫中的帝王是不会知道的。《宛署杂记》作者沈榜在万历年间曾任过三年宛平县知县,他对此很无奈地写道,皇帝“深知稼穑艰难”,“每月必宣谕京兆”以达天下,还谆谆告诫百姓“民生在勤,勤之不匮”,此等生存大事却不被老百姓所理解,进而感叹到“谕之不从,民之愚也”。当时黎民百姓真心所想的是什么,已无从考查,普通人家生活的如何,书中没有正面的表述。但是,顺天府辖区内的人文地理、经济状况以及皇亲贵族的各类庆典、祭祀活动的消费,都有详细的记载。现举例说明,万历十二年宛平县的农民耕地有2935顷90亩,8年后减少为2865顷54亩,这70顷36亩农田是被皇室成员开辟坟场占用了。还有,当时宛平县境内有皇亲国戚的大小坟场多达141处,每年祭坟的供品及相关费用,需用白银985两,按规定“两县行银办”,也就是说,这要让两县的老百姓承担。以当时的物价,一两白银可买143斤白面,这么多的银两,完全可以够400人一年的口粮。这组数字和百姓“奈之何畏于宣谕”,发生在历史的同一时期,二者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在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时候,也许会有所感悟,进而做出各自的解读。帝王的称谓,皇帝、谥号、庙号、年号之外,还有一些别称:1.皇祖:皇帝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2.皇辟:皇帝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3.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4.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5.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6.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7.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8.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9.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11.先帝: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先君:古代皇帝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13.先后:先世皇帝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14.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皇帝。《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15.先皇:前代皇帝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16.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17.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18.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19.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20.大王:对国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21.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22.大皇:对皇帝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23.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24.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25.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26.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皇帝。《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27.今上:对当时皇帝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28.上皇:上古的皇帝。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29.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30.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31.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32.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33.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34.国王:国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35.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36.帝、帝王:古代君王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37.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38.世主:国君。39.少主:年轻的皇帝。《大唐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40.社稷主:国君的代称。《大唐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41.社君:对幼主的称呼。42.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43.元首:君主。《谢门下侍郎表》:“臣避命弗获,居宠为忧,谨当承元首之明,竭股肱之力。”44.元君:贤德的国君。《国语·晋语七》:“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45.嗣皇、嗣君、嗣圣:继位的皇子。《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皇某。”46.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皇帝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皇帝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47.万乘:皇上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48.乘舆:皇上的车舆,后亦代称皇上。《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49.皇舆:皇上的车舆,后亦代称皇上。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50.真主:皇上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51.真人:皇上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52.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53.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54.天颜:皇帝的容颜,代称皇上。55.天囚:对皇上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56.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57.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58.冲人:皇上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59.某祖:有大功的皇帝,死后的庙号。如:太祖,高祖 ,世祖。60.某宗:有德的皇帝,死后的庙号。如,太宗,高宗,世宗。61.皇考:本为人名,后指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62.上位:特指君位,帝位。《管子·牧民》:“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63.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64.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65.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郎主:辽、金时期对北方君主的称呼。66.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67.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68.朝廷:本来指皇帝接见臣下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皇帝的代称。69.明上、明皇:对皇上的尊称。70.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71.县官: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72.官家: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白居易《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73.至尊:皇帝的代称。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正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政”(同“正”),所以秦朝把“正月”改称“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汉文帝名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汉武帝名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汉光武帝名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汉明帝名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唐太宗名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武则天自封武曌,为避名讳把“诏书”改为“制书”。宋仁宗名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的字达五十多个!中国与世界历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21年自称皇帝,后世统治者都以皇帝为自称。最长命的皇帝: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实际统治时间最长: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63年零4个月最短命的皇帝:东汉殇帝刘隆,年仅一岁就夭折。即位时年龄最小:东汉殇帝刘隆,出生才100天。在位时间最长:清朝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跨61个年头。在位时间最短:金末帝完颜承麟,即位仅仅半天就被杀死(还有一说只继位了一个时辰)。嫔妃最多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后宫佳丽达10000多人。嫔妃最少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只娶了张皇后一个,无其他妃嫔。子女最多的皇帝:北宋徽宗赵佶,子三十二,女三十四。最早做父亲的皇帝: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13岁做父亲。长相最俊美的皇帝:隋炀帝杨广,长相十足的美男子。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