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

高珊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中文名:高珊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区:浙江
出生日期:1978年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职业:大学教师
详细介绍:高珊,女,1978年生于浙江。20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查看高珊详细资料

高珊作品解读

微观高珊的百科全书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曾写道,当他在伦敦查令十字街的一家书店闲逛时,碰到了令他极为震惊的东西。那是一部完整的、带插图的中国植物史,很可能是西方植物学家所编。老舍描写道,面对这一带有殖民色彩的著作,其中糟糕却美妙的完整性让他不知所措。书中严格的分类让他觉得不妥的同时,也让他自然而然地开始怀疑编写该书的剥削性动机。外来者的监视让老舍经历了无可奈何的个人怨恨,同时也让他对中国学者无力开展这样的广泛研究深感遗憾。老舍肯定对西方科学理性中压倒一切的确定性作出了回应。19世纪末期,这一理性使得欧洲出现了许多非凡的动植物图集,包括:植物标本、花卉和种子、详细描述的药典、动物标本、抽屉中整齐排放的昆虫,甚至还有人体标本。后者主要是用来展示畸形、疾病或是种族特征。中国的艺术家,包括高珊在内,不断探索这种专断的科学世界观的美感,并对其发起挑战。比如,邱志杰就不断提出详尽的创造性思维进程图;四川画家郭鸿蔚最近创作了《绘画及收集》——极富雄心的大型水彩作品系列,刻画了受损的博物馆样本;同时,邬建安正在基于《山海经》和他对西方博物馆藏品的平行研究,创作全新的大型混合绘画系列作品;高珊创作的新主题探讨了想象中的新奇有机体的世界,以及人类试图对这一世界进行分类、控制、了解的过程。在描绘“微观”的作品中,高珊关注的不是确定性,相反,和许多同行一样,她在不确定性的摇摆边界上自由行走。此次展出的幻想宇宙中,她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看待周围世界的另一个角度。更重要的是,她将自身的经历置于所创造的那个世界的中心,尽管直接且无所畏惧,但仍可看出那里的人类同情心。高珊1978年生于浙江,目前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曾在可以说是中国顶尖艺术学府的中国美术学院(位于杭州)雕塑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微观”系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日常的发泡材料,艺术家对这些材料进行雕刻、上色,并借助其他非传统的雕塑媒介进行加工。高珊于2006年开始用这一材料,之后不断拓展材料的可能性。其早期的“肖像与动物”发泡材料系列中流露出自信的自然主义色彩充分体现了她的素养和高超的技巧。同时,高珊的作品也日益复杂,对色彩(包括化妆方式)的自如运用,并使用硅胶产生具有强烈对比的、油质而有流动感的质地,近来甚至使用了头发。在这一时期,高珊也实现了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创作了一个协调的——令人不安的——新世界。因此可以说,“微观”是高珊成熟作品的首次完整展示。“空中的球体形态”是展览的三大部分之一,包含八件非同寻常的球形雕塑,它们共同成就了一件协调的空间装置艺术作品,成为罕见的由一系列独立作品构成的装置艺术。乍一看,这组作品让人联想到天体——被空间中的引力拉到一起的星球。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宏伟的宇宙展现出来的是一个由逼真的球状有机体组成的微观世界,这些有机体也许是动物,也许是人,这些我们不得而知。高珊早期的自然主义精神已经转变为高度写实主义,这种写实主义体现在皮肤表面的污点中、多毛的孔口和其他无法识别的器官中。同时,还有暗示性的肿块,它表明了这些东西内在的运动,以及表面的疼痛和损伤。这些类似脏器的作品让人清晰地想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身体行为艺术,当时许多“地下”艺术家对运用“行为”的可能性兴奋不已,尤其是运用他们自己的身体,以此来传达激烈的艺术、政治和个人主张。考虑到当时拮据且幽闭的环境,人体似乎是这些艺术家能够选择的唯一场所。高珊的“空间中的球体形态”作品用同样的方式直指人体,并用同样紧迫、生动和个性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的诉求。在展览第二部分“新生”中,高珊用标志性的发泡材料创作了数个可识别的、啮齿动物状的有机体。这些用医学方法处理过的物体可怜地在手术用的搪瓷盘上呈现出来。这些生出一点毛发、很可能无生命的物体也许是实验室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样本,或者,它们是被抛弃的死胎或是被堕掉的胎儿——一种带有被麻痹的个人渴望和极度公共敏感性的物质。“新生”系列中,有一件作品与其他作品截然不同。那也是一个搪瓷盘,但先前在里面的小东西不见了。尽管是空的,但盘子本身似乎有了生命,边缘似乎正在生出毛发。这样一来,那个无生命的自然世界明显开始融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中,这种新形式也是“空间中的球体形态”中跳动着的奇特细胞结构的写照。展览的第三部分“障碍性阅读”中,高珊以发泡材料和头发创作了一系列独特的墙面作品,每一件作品都高达2米以上。正如在谷文达创作“联合国”系列时一样,高珊也充分意识到艺术作品中的头发会让观众产生不安的感觉,以及无法解读文本中的符号时产生的迷惑感。高珊的模糊文本段是由皮肤状表面生出的一丛丛头发构成,内容明显是从Word文档中截出来的,或是随意摘的一段歌词。了解这一系列的关键在于《障碍性阅读之四》,该作品基于普遍用于视力测试的“E字视力表”,但是高珊作品中分散的图形却遍布视力表上方和下方。谷文达文本系统的模糊性似乎大多反映在语言哲学和人类经验的普适性上,而高珊则恰恰相反,其创作的作品故意设置了阅读的障碍。同时,这些作品中的散文或诗歌格局所体现出的文本权威性是现实中显然不存在的。在某些方面,展览中的这三个系列都体现了人在乌托邦内外的旅程。“空间中的球体形态”创造一个幻想中的新生物,其中的微观宇宙被缩小,静静展示了人类存在的所有渴望和不便。“新生”将这种新生物植入科学实验室中,这是人类研究和控制的领域。最后,“阅读障碍”将另一个复杂得多的问题引入高珊的另一种探索体系,即拙劣地批判着自身的分类、解读、评估体系的人类。如果老舍看到高珊激进的21世纪雕塑作品,无疑是会吃惊的,但是他也一定会为这位艺术家拥抱周遭世界时的无畏和共鸣而喝彩。西门柯壁,北京,2012年6月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