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冯骥才

中文名:冯骥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天津
出生日期:1942年3月25日(农历二月初九)
职业: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俗世奇人、铺花的歧路、灵魂不能下跪
详细介绍:冯骥才,1942年3月25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1961年,毕业于塘沽第一......>>>查看冯骥才详细资料

冯骥才创作特点

文学类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22-1《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总冠军:年度长篇小说《多瑙河峡谷》获奖
2021-12-18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木佛》获奖
2021-10-232021南方文学盛典-“2020年度杰出作家”《艺术家们》获奖
2020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获奖
2019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奖《单筒望远镜》获奖
2018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俗世奇人》获奖
2017第17届百花文学奖《俗世奇人》获奖
20052005年中国最美的图书《冯骥才分类文集》获奖
2001第九届中国小说百花奖《俗世奇人》获奖
1998第六届十月文学奖《石头说话》获奖
1998首届中华散文奖《逼来的春天》获奖
1997《小说月报》第七届百花奖《石头说话》获奖
1997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市井人物》获奖
1995《小说月报》第六届百花奖《市井人物》获奖
19951993—1994年全国优秀小小说奖《苏七块》获奖
1993《小说月报》第五届百花奖《炮打双灯》获奖
1993蓝眼镜蛇奖《感谢生活》获奖
1991青年读物奖《感谢生活》获奖
1991女巫奖《感谢生活》获奖
1989全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珍珠鸟》获奖
1987首届传奇文学奖《三寸金莲》获奖
1986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神鞭》获奖
1985首届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雪夜来客》《神鞭》获奖
19851985年度中篇小说选刊奖《感谢生活》获奖
1985天津市鲁迅文艺奖获奖
1984首届上海文学奖《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获奖
1983天津市优秀作品奖《雾中人》获奖
1981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啊!》获奖
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雕花烟斗》获奖
批判文化弊病首先,冯骥才的市井题材小说在反思传统民族文化弊端对人性残害的同时,对“奇”字误导人性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冯骥才指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导致了他对中国的陋习感兴趣,并提起笔来进行创作的。冯骥才主要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文化的自我束缚力和文化的神秘性,比如,冯骥才在《神鞭》中批判了具有民族劣根性象征的辫子。同时,作者还指出文化的自我束缚力,人们将畸形变态的美视为审美规范,当社会变革时,这种清规戒律的审美标准被打破了以后,人反而变得手足无措起来,从而陷入困惑迷茫当中。批判文革“文革”题材小说在冯骥才的创作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特点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首先,作品揭露了十年“文革”对人的灵魂的伤害,同时在运用了将描写社会问题与描写人生味道融合起来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批判的同时,赞美了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文革在残害人们肉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屠戮了人的灵魂,冯骥才就是通过对十年浩劫的真实描写,来反映动荡年代对人的灵魂虐杀。而且,文革对人的灵魂的虐杀不仅表现在对成年人身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儿童的心灵毒害,比如,《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中的小女孩只是一个学龄前儿童,然而为了打垮小女孩的爸爸,反动派们想尽办法对小女孩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让年仅八岁的小女孩目睹了世界的残忍,她幼小的心灵经过最惨无人道的人性虐杀。人性扭曲冯骥才的作品叙述在“文革”中,人性遭到了扭曲,首先在当时的混乱形式逼迫下,许多人不可抑止的走向了沉沦,人性因为时代的逼迫而变得面目可憎。在十年浩劫中许多本应奋发有为、激情四射的青年人因为形势的压制,不得已的变为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多余人,人性的本能遭到残酷的扭曲;其次,混乱的形势不仅导致了人性的扭曲,还促使了人的欲望的膨胀,在利益的驱使下,人变得贪婪,邪恶起来。而且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有能利用的东西都变成了达成自己目的的工具和敲门砖;第三,冯骥才不仅揭露导致人性扭曲的外部原因,而且还探索了人性内在各种弱点,如人性的自私、贪欲、妒嫉、幸灾乐祸,说三道四等,还有人性的优点,如忠诚、善良、勇敢等。当这些弱点任意发展,或这些优点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时,人性的堕落、扭曲可想而知。人性之美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主张,主张描写人生的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执着,是冯骥才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更是对被压抑、被歪曲着的人性挣扎、抗争,用淳朴、善良的人性之美来显示着人的正常本性。冯骥才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性闪光点的刻画,将主要笔触面向了寻求艺术真谛的和追求情爱的人,并且冯骥才重点描写了困境中的知识分子为追求艺术,追求情爱不屈不挠的形象,努力挖掘人性渐微的社会中的美好的人性。细节描写冯骥才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性的变化。作者的细节描写在作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看似在漫不经心的甚至有些琐碎的描写,但其实都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不能随便取代的。在冯骥才的市井小说中,就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冯骥才不仅刻画了生动形象的人物,挖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内在,而且还对人性变化做了深刻的阐释。比如小说《三寸金莲》中,当香莲主动拿着裹脚布让奶奶给她裹脚时,奶奶的激动形象,“奶奶的老眼花花冒出泪。两三月以来一脸凶劲立时没了。原先的慈爱样儿又回来了。满脸皱纹扭来扭去,一下搂住香莲呜呜哭出声说:‘奶奶要是心软,长大你会恨奶奶呀!’”这段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奶奶对孙女的关心,实质上是对打着爱的旗号进行着摧残他人行为的一种无情讽刺,也是对裹脚习俗中,人性扭曲的侧面反映。因此,冯骥才的市井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通过假象、虚构以及对轮廓的大致描绘等等方法来表现的,而是运用细节的描写,让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来展示自己的形象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叙述展现出来,这样往往使得对人物的刻画显得更加真实可靠,更能让读者信服,更能让读者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画面感语言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时,冯骥才还运用了大量的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来进行描绘,这是冯骥才用语言来勾勒图画的典范。绘画对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他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可以像画一样看得见,可以称之为“可视的语言”,用一两个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的画面,就构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怀。这一特点在他的《临街的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雪夜来客》《看一眼》等中作品中可以得到证实。例如《临街的窗》这篇小说就主要是由三幅画面构成的,主人公“俞眼睛”是一个艺术天分极高的画家他用自己手中的笔在墙上画了一扇窗户,窗户上有沉默超脱的树和远山;有清冷的月光、暗淡的星星;有春光明媚的春天、翠绿的藤萝枝蔓。三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的画,经冯骥才的具有画面感的语言的描绘,变得栩栩如生。散文艺术冯骥才的散文,有浓厚的小说家或画家气息,他那些怀人忆事的作品,小说家的艺术才能要显得更鲜明更突出一些;而那些以写景观、写感受为主的作品,画家的灵气则要更浓厚更强烈一些,显得有姿有态,活喷喷地时有诗的境界呈现。冯骥才的一些怀人忆事的散文,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如写人善于捕捉细节或场面,总能写得活灵活现,牛动传神,富有“小说化”的气息:当他涉足景观或传达感受时,通常机巧地诉诸画面的方式,或以具象替代生活印象,很少有空泛拈燥的表情达意,而且往往辅之以音乐感,有心灵在表白的诗韵、精神在渴望自由中尽情舞蹈的感觉。奇人形象冯骥才的小说刻画出了生活在天津的种种奇人形象,因为天津清末民初的时候既是水陆交通的要塞,又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奇人”,《怪事奇谈》系列小说和《俗世奇人》中的人物对此有很好的说明。两部小说开始时都对天津卫的市井风俗做了很好的描绘,并选取了天津卫中的“奇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比如《神鞭》中父母双亡的傻二、《三寸金莲》中只有奶奶一个亲人的小脚女戈香莲、《阴阳八卦》中不被富裕亲戚认同的惹惹,以及《俗世奇人》中的身怀绝技的十九位“奇人”。这些“奇人”有的跻身于上层社会,有的流浪在市井民间,总的来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与普通人又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做的事往往会令人大吃一惊,是市井中的“奇人”。冯骥才把笔触伸向了天津最底层的市井人物,他们有的是接骨的、有的是拔牙的、有的是钓鱼的、有的是偷盗的等,他们都在天津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他们这些底层人物为了养家糊口,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彼此间上演勾心斗角的坏事,或是进行彼此间的打架斗殴都是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是他们更多的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混饭吃。女性形象在冯骥才的作品中,描写了随着社会发生改变,女性的命运也不可抑止的在时代的潮流中发生着变化,表现着她们命运的沉浮,并且表达出是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是民俗决定着她们的命运变化。比如,《三寸金莲》中主人公戈香莲有着痛苦、坎坷的一生。演绎了一出活生生的“缠足史”,一出活生生的“人性悲剧”。戈香莲的一生命运的荣辱很好的证明了不是民俗,而是历史的变化决定人的命运变化,只有紧跟历史发展的潮流,个人才能会有更好的命运,人性才会变得正常,并得以升华。当然,在历史的巨变中,由于不跟随时代潮流而堕落的女性除了戈香莲外,还有其她人,她们都在恶性民俗中,正常的命运和人性遭到摧残和扼杀。如《炮打双灯》,中的女主人公春枝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自小便被迫女扮男装,待她继承家业后,又被家族的遗老们规定者不许嫁人。被迫放弃家庭之乐、夫妻恩爱的,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残忍而残暴。后来,春枝虽然有了反抗意思,也不再裹小脚了,但是男扮女装以及世俗婚俗的阻碍,始终是对春枝以及当时所有女性的摧残,女性还是没能逃脱牺牲在恶性民俗下的悲惨命运,她的命运在历史巨变时因没能紧紧跟上时代发展而在风雨中飘摇。男性形象清末民初时的历史发展变化,不仅决定着市井中的女性的命运变化,而且也决定着市井中的男性的命运沉浮。在历史的变化中,那些看似张扬的事物决定着人的命运变化,其实不然,而是历史的发展决定着人的命运起伏。冯骥才的《神鞭》,就是对历史而非民俗决定人的命运高低的有力证据。《神鞭》中的主人公傻二,原来只是个普通的青年,后来他用辫子接连战胜那些所谓的色厉内荏威震津门的祖师爷、百发百中的神弹手、抓辫能手的东洋武士等人后,他美名远扬了。后来他加入了义和团运动中,但是这次,祖传的“神鞭”在与洋人的交战中完全丧失了以前“打哪是哪”、“头上的发辫反应比他的念头更快”的雄风,傻二也只能闭门在家,不接受任何崇拜和挑战了。所以傻二凭着“神鞭”能名噪一时。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到了民国时期,早已落后外国几百年的中国还在重复着以前所谓的所向无敌的“神鞭”时,遭到了沉重的惨败。由此可以看出,主动自觉的跟着历史的前进步子,不仅使傻二不会遭到被历史淘汰的命运,而且他的人性也在一点一点向善的方向发展和前进。(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15-2022 wj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万佳查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维护您的合法权益,谢谢!

本站所登载广告均为广告客户的个人意见及表达方式,和本站无任何关系。链接的广告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之规定,如有违反者,本站有权随时予以删除,并保留与有关部门合作追究责任之权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