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汉语汉字)

中文名:等
详细介绍:等是一个汉字,读音为děng,具有多重含义。同时也有很多流行歌曲以此为名。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查看详细资料

等图式

现 在用《韵镜》的《外转第二十三开》图举例说明(图 1)。“开”表示没有 u类介音,“合”表示有。后代音韵学家合起来叫"呼"。这个字原来只不过当现代话"发音"或者“念”讲,后来“呼”也变成术语,成了"开口呼"和“合口呼”的总名称。整个图横着有6大格,竖着有5大格。顶上的6个大格是作图的人用来说明开头辅音(字母)的性质的。从右往左第 1格里是“唇音”,第2格是“舌音”,第3格是“牙音”,第4格是“齿音”,第5格是“喉音”,这5组总名“五音”。《通志·七音略》用宫、商、角、徵、羽,是借用音乐术语(C、D、E、G、А),没什么道理。第6格是“舌齿音”,包括“半舌音”、“半齿音”。《韵镜》卷首的《调韵指微》说:“若来字则先舌后齿,谓之舌齿;日字则先齿后舌,谓之齿舌。”《七音略》叫“半徵、半商”。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总名叫“七音”。一共得36字母,排列为23竖行。在《调韵指微》后头有一张《三十六字母》表: 帮滂并明端透定泥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影晓匣喻来日 非敷奉微知彻澄娘 照穿床审禅这里“唇音”有两组。一组叫“唇音重”(后来习惯叫“重唇”),包括帮滂并明。据现代人拟测,大概作书的时候发“双唇音”。另一组叫"唇音轻"(后来叫“轻唇”)包括非敷奉微,大概发“唇齿音”。“舌音”也有两组。一组叫“舌头音”,包括端透定泥。这就是用舌尖在齿背发塞音,另一组叫“舌上音”,包括知彻澄娘,罗常培说就是用舌尖在齿龈后发音。“齿音”也有两组,一组叫“齿头音”包括精清从心邪,这就是舌尖在齿背发塞擦音和擦音。另一组叫正齿音,包括照穿床审禅,大概用舌叶(或舌尖)在齿龈或齿龈后发音。“牙音”包括见溪群疑,是舌根塞音和同部位鼻音。"喉音"包括影晓匣喻,是舌根擦音、喉塞音和半元音。"半舌音"指来母,是边音。半齿音指日母,一般认为是舌面前鼻音加擦音。梵文的“摩多”m╣ta或m╣t╱k╣原来当母亲讲,以后用来指14个元音再加大空、涅盘两个点,大致就是母音。再用来称开头辅音是借用,因为梵文偶然也用m╣ta泛指一切字母表。顶上的每一个大格里在“唇音”、“牙音”等总名下还有“清”、“次清”、“浊”、“清浊”各种注释。“清”和“浊”从先秦就用作音乐的术语。《韩非子·十过》就提到过“清商”、“清角”等等乐曲。孔颖达《礼记·乐记·正义》说:“黄钟至仲吕为浊,长者浊也。蕤宾至应钟为清,短者清也。”长短是指律管说的。管子长,音就低;管子短,音就高;这是管乐器的规律。因为辅音,特别是塞辅音的声带颤动一般地说是低频的,那么梵文的n╣da╪、gho▄a╪译成“浊”是最自然的。▂v╣sa╪、agho▄a╪ 自然要译成“清”。辅音影响字调。全国大多数分清(阴)浊(阳)平的方言,绝大多数都是清高浊低。广州方音是最典型的。它的四声分裂后每一种都是清高浊低。日本释明觉《悉昙要诀》一说:“初低终昂之音可为上声之重。”(2706号507页)说明唐代输入日本的音浊上声是开头低的。日本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一说:“上声重,初低后昂;上声轻,初后俱昂。”(2709号657页)也可以作证。释安然《悉昙藏》三引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右脚等廿五字并下八字,总有卅三字,名‘初章’;皆须上声读之,不可著其字而为平去入也。”(2702号380页)这就是说,念梵文ka……等辅音字母必得用高平调(ud╣tta),不该光执着汉字改念别的调。从这里看,“清”就是声带不颤动,影响得字调高。梵文比声第1个字叫prathama,第2个叫dvitīya,汉译“次清”,不过是第2个清音的意思。误以为“次”是“较差”,从而给“清”上加“全(清)”等字是望文生训。鼻、边音叫“清浊”是因为分析不精密。从上文所引释了尊的话来看,他用"轻重"代替“清浊”。裴氏《涅盘文字》(2702号412页)在ka下注“稍轻呼之”、 kha 下注 “稍重声呼之”。可见“轻”指alpapr╣╯a)(小气),“重”指mah╣pr╣╯a(大气)。等韵书里不都遵从这个正确定义,有不少用得不正确。竖着第 2大格是平声字,第3是上声字;第4是去声字,第 5是入声字。平、上、去、入总名“四声”。每图最左边末一格里的大字是《广韵》或《礼部韵略》的韵目,图里有音没字的就划圈儿。在一个大格里,字排成4个小横行。第1行叫一等,第2行叫二等,第3行叫三等,第4行叫四等。“等韵”这个名字就从这里兴起。“等”代表什么呢?清代江永《音学辨微》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 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从这个话看,“等”是说主元音的开口度。拿《韵镜》外转第二十三开看,尽左边格子里写“寒、删、仙、先”4个韵目,正对着一、二、三、四等。据瑞典高本汉等人拟测,唐代人念一等用姙 【ɑ】元音。念二等用【奃】类元音。念三等用【ε】元音,并且有i类性质的介音。念四等用【e】元音。既然分 4个韵,那主元音肯定不能一样。江永的话可信。不过因为有些开头辅音(字母、纽)只和某一“等”的韵拼,比方非、敷、奉、微一般地说只和三等韵拼,人们就也叫它们“三等纽”。这是术语借用。要是有一些纽,只拼一、四等韵,如精、清等纽,又有些纽,只拼二、三等韵,如照、穿等纽,人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写在一个大格里了。由于声母和“等”有固定的配合关系,所以江永又说:"辨等之法,须于字母辨之",就是利用声母逆推韵属于哪一等。有韵图的人可以不必费这个事。等韵家用术语,并不划一。《韵镜》齐韵列在外转第十三开;是四等韵。“鸡”字“古奚切”,跟一等咍韵“该”字“古哀切”用同一个切上字。内转第五合的支韵"规"字也填在四等,可是"居随切",并不用“古”作切上字。据高本汉等人研究,《切韵》的"古"、“居”不是一类:那么四等就有两种了。陆志韦把齐、先、萧……和一等用相同切上字的叫“纯”四等韵,把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既有三等字又有四等字的韵叫“三、四等合韵”。把这类三、四等合韵里喉牙唇音既有三等又有四等的叫"重出喉牙唇音",董同龢叫“重纽”。陆的解释是纯四等没介音,三、四等合韵的三等用I介音,四等用i介音。日本释明觉《悉昙要诀》二说:“ i……玄奘云‘壹’……。”(2706号527 页)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廿五把╱捤注成“乙上乙去声”(2128号 470页)。这两种材料可能显示唐音重纽三等介音是╱,四等介音是半元音 y。从这儿往下推,他念╱用╱i音,跟印度、欧洲大多数人一样。他的“乙”念【*夿rid】,“一”念【*夿yid】。“乙”是质韵重纽三等字,“一”是重纽四等字。

更多相关